笔趣阁>军事历史>我的第三帝国>第813章 814都是最好的

是的,刚刚开始而已。德国伞兵拥有丰富的步兵对抗装甲部队的经验,可是他们依旧在苏联装甲洪流面前捉襟见肘。苏联的坦克密度和德国的差不多,或者说他们被德国装甲部队逼得不得不保持如此密度,所以这也让德军伞兵正面碰撞了一次“德军水平”的装甲进攻。

那门开火从侧面袭击苏联坦克的高射炮,调转了炮口把第二辆伴随着苏军进攻的t-34坦克击毁之后,苏联坦克手就开火击毁了这门多事儿的高射炮。好消息是这么一通乱来之后苏军的坦克开始和步兵脱节,德军多了更多下手的机会,不好的消息是,第二波苏联人的进攻接踵而至。

“轰!”一门伴随着伞兵一同空降的75毫米口径战防炮在隐蔽的工事内突然开火了,一辆距离过近的t-34坦克被炮弹击穿,炸成了一团绚烂的火焰。它的残骸冒出了浓烟,遮挡了其他苏联坦克的视线,德军的炮兵们开始迅速的装填,然后等着对方其他的坦克上来送死。

夜色一点一点近了,战斗也更加血腥和白热化了,德军的阵地正在一点儿一点儿被压缩,越来越多的阵地被苏军重新占领。不过苏联的伤亡也非常惨重,他们几乎是在用尸体填平德军挖设的散兵坑还有战壕,几乎每前进一寸,都要付出许多士兵鲜活的生命。

德军这边,也并非是打得顺风顺水,甚至博罗尔现在已经开始策划如何炸毁身后的铁路桥了。德军的士兵在开战之后短短40分钟之内,就已经被迫用上了单兵反坦克战术,换句话说就是用士兵接近坦克来摧毁这种庞然大物。这种战术损失极大,让德军的伤亡数字直线上升。

刚开始还能有效的遏制减员,不少伤兵甚至可以送过大桥,到对面的野战医院里进行救治。但是在越来越激烈的战斗中,德军渐渐没有了多余的精力浪费在运输伤员这种小事情上,于是整个战场上德军的伤兵基本上都被无视了。

很多伤兵被迫拉响手雷,和靠近的敌人同归于尽,也有一些人只是安静的躺着,然后被冲上来的苏联人用刺刀捅死或者用枪打死。总之这里的战斗没有俘虏,大家都是抱着你死我亡的态度,在争夺那座重要的大桥。

博罗尔的营已经阵亡了77名士兵,按照伤亡比例来说,他已经损失了七分之一的部队,正常情况下他的部队应该早就崩溃了。可是这个伞兵营依旧坚守在阵地上,用他们的身躯迎战着越来越多的苏军坦克。

比起达曼胡尔来,这座大桥的桥头堡才是真正的地狱,毕竟美军的坦克质量上和苏联的斯大林坦克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且美军没有苏联人这么玩命,这么铺天盖地的涌上来疯狂的进攻。

营部的迫击炮炮弹已经打光了,更让他绝望的是就连反坦克小组的弹药也已经告罄。两门被拖拽来的75毫米口径短管战防炮也已经被苏军摧毁,他们手里能够对付坦克的武器越来越少了。

“呯!”拉动枪栓,博罗尔固执的用他手里的那支步枪开火还击,对面的苏联人似乎根本不在乎伤亡,或者说他们已经被眼前的尸山血海遮住了眼睛,忘记了恐惧这种不必要的感情,所有人都拼了命的厮杀,时不时看见打光了弹药的德军士兵端着工兵铁锹和冲上来的苏联士兵扭打在一起。

更远的地方,二十多辆苏联坦克正在起火燃烧,拼尽全力德国伞兵终于将三辆进攻的斯大林坦克给炸成了废铁,战场上到处是坦克的残骸,到处都是德军士兵支离破碎的残缺尸体。

“营长!营长!”一名伞兵用手扶着钢盔跳进了博罗尔的散兵坑,他显然是一路跑着来的,跳进散兵坑里就开始大口的喘着粗气。等他略微平复了一些之后,吞了一口唾沫才急速的汇报道:“好消息!营长!好消息!师部的增援部队到了,整整一个营!他们正在过桥,我们只要再坚守几分钟,就可以撤下去休整了。”

“呼……”听到这个消息,博罗尔终于放松了一下紧绷的心情。他的营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如果这支增援的部队再不到来的话,他真的要考虑炸掉大桥这个计划了。毕竟他只是一个营,一个甚至重火力都没有多少的伞兵营。硬抗2个苏军主力装甲师这种事情,实在是有心无力。

天也逐渐暗了下来,博罗尔最终带着他手里唯一一个成建制的班作为后卫撤出了阵地。苏联的进攻依旧再继续,不过因为陆续有几辆伞兵战车赶来,整个桥头堡阵地上德军依旧占据着优势。

在另一侧的桥头堡上,博罗尔清点了一下他的部队,发现只是撤退这一个环节,就又让他损失了整整20名优秀的伞兵——他的营一共三个连的部队,现在差不多有一个连阵亡在了阵地上。

没有什么太好的伙食,所有人都用最快的速度吃完了手里的开水冲泡土豆粉,因为就在他们吃晚饭的时候,前线再一次传来了消息,因为苏联士兵开始连夜进攻,他们这个营必须再顶上去,防止苏军利用人数优势占据桥头堡阵地。

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经过了如此高强度的战斗之后,伞兵们需要休息。他们不是未来的魔鬼终结者,很多士兵已经连续一天没有合眼了。

可惜的是命令永远是命令,博罗尔吃完了手里的东西,就带着人去送来弹药的两辆卡车那边,领取他们坚守阵地所需要的弹药了。帮机枪手背着弹链,还有人帮反坦克小组的人拎着弹药箱,这群衣衫褴褛已经


状态提示:第813章 814都是最好的--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