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楚820>41、熊掌

秦国虽小,但是秦穆公是一个志向高远之人(“其志大”),总是蠢蠢欲动,想趁机插入中原一脚观中国之政。

郑文公死后,秦穆公接到安排戍守郑国的大夫杞子密报,说郑文公死后,郑国局势尚未安稳,城防松懈,建议穆公派兵偷袭郑国,由他们作内应,则郑国可灭。

这个建议正中下怀,秦穆公很激动,多年以来处心积虑谋求向东发展,如能袭取郑国,即可在中原立足。

随即,他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还有一个爱管闲事的晋文公在,实在不方便下手。

随即,他又将这个想法重新提上日程,因为晋文公刚好也死了。晋文公死,晋国必然会有政局动荡,无暇中原之事,更无暇理会秦国伐郑一事。

这都是秦穆公自己的判断,一般来说,这样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接替晋文公的晋襄公有个特点:稳重、善纳、箴言,别人说的话都采纳。

他继位的第一天,赵衰就劝诫他不要任用你的太子一党,要继续任用原来的一套班子,否则晋国会乱。晋襄公听进去了,以赵衰为相,原来的一套班子不动,实现了霸业的平顺过度。

所以,秦穆公的判断出现了失误,失误是要付出代价的。

公元前628年冬,郑文公、晋文公双双逝世后,秦穆公命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帅率兵三百乘东进。

到了第二年春,秦军抵达郑国境内,却被郑人发现行踪,孟明视见机密已泄,围攻郑国必然会得不偿失,但又不甘心就这样空手回去,因为秦穆公还在等待好消息,再说大军长途跋涉一千五百余里,不搞点纪念品回去也不好向将士们交代。

于是回国的途中顺手灭了滑国。

滑国是个小国,但再小也是姬姓国,晋襄公认为秦国很无礼(“伐吾同姓,秦则无礼”),命先轸攻之。

先轸也很争气,在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一带设伏,尽歼秦军,秦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俘,史称“崤之战”。

崤之战是一场非常著名的战役,因为它不仅是历史记载的第一场伏击战,还更大幅度的改变了战争约期列阵而战的拉群架形式,使战争进入了“兵者诡道”艺术时代。

崤之战后,秦国东进之路被晋国死死扼制,秦穆公不得已向西用兵,却没想到因祸得福——“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并采取联楚制晋之策,成为晋在西方的心腹大患。

崤之战也使得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晋国目前看似取得了胜利,但从长远来看,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

而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偷着乐的楚成王。

不仅偷着乐,还笑出了声,因为先轸死了。

晋军俘获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后,晋襄公的嫡母(秦穆公之女)念及家国情怀,央求晋襄公释放三人,“晋君许之,归秦三将”。

先轸得知后暴跳如雷,感觉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被重视,对晋襄公破口大骂,骂完了还像土匪一样朝地上吐了一把口水后恶狠狠的扭头就走(“不顾而唾”)。

换成一般领导早就要下先轸的课了,但晋襄公也算脾气好的,没有计较,还反过来向先轸道歉。事后,先轸越觉得自己做的不对,有愧于君,在不久的“箕之战”中脱掉盔甲,只身杀向狄军,希望用这样的勇气来弥补自己冒犯晋襄公的罪过。

晋军看到先轸一人一马挥舞大刀冲向狄军,以为他们的大帅又在耍什么克敌制胜的“诡道”,没得到命令前也只得原地观望,结果导致先轸力战而亡。

一代战神,最终用这样的方式成全了自己的名节。

两军交战,胜负未定,结果主帅先行阵亡,给晋军扎实的上了一堂以身殉义的教育课,士气大振,瞬间剿灭狄军,为“箕之战”赋予了一定的戏剧效果。

不管如何,先轸一死,对楚、秦二国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楚成王畏畏缩缩蜷缩南方四年,当下也没有什么顾忌,开始发兵讨伐那些见风使舵的国家,比如陈国和蔡国。

陈国和蔡国见晋文公死了,先轸也死了,楚国又来攻打自己了,商量好后一起再次倒戈亲楚。

陈国和蔡国亲楚后,楚成王又令令尹斗勃又发兵攻郑,这下晋襄公不能坐视不管了,因为斗勃攻郑的时候还带来了一个人——公子瑕,郑穆公的兄弟。

上一章节讲了,郑文公儿子太多,一个比一个熊,成天惹是生非扰乱朝政,后来都被郑文公赶出国去。其中公子兰逃到了晋国,并且在晋文公的帮助下继承了郑文公的君位,就是现在的郑穆公。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下一自然段要讲的公子瑕。

既然晋文公能够立公子兰为君,楚国又为什么不能立公子瑕为君呢?这次斗勃率军攻郑,就是想效仿晋文公——帮助公子瑕登上郑国的君位,以达到控制郑国的目的。结果大军行进到郑国都城附近时,公子瑕又开始惹事了,不过这次事情惹得比较严重,连人带车直接掉到池塘里,后来被本地人捞上来直接杀死了。

楚国休养生息数年,本打算借扶持郑国国君的机会重新崛起,没想到功亏一篑,楚成王对斗勃办事不利感到非常恼火。斗勃也感到很意外,只能草草收场。

楚国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引起了先轸的儿子先且居的注意,鉴于此形势,先且居向晋襄公提议用兵,不管打不打得赢也要杀杀楚国的威风,并


状态提示:41、熊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