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拆房现场(2)
因为在移动?bid=374510128上架了,所以以后这边的更新会滞后于那边,对不起大家了!!!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刘韩感到非常震惊,怪不得眼前的这些拆房工人都是这么的小心翼翼,这大热天里,连挖掘机械都不用,完全凭着手工,一点一点的慢慢拆挖。
在离刘韩他们不远的场地中央,一个头戴草帽,身穿长短裤,年龄在六十多的一个老年人,正用当地的方言跟拆房工人说着什么。这时,在外面围观的人群中,有人朝着中间的老人问道:“顾老板啊,今天的‘收成’怎么样啊?”这人说话的的语调中,明显的带着tw的口音,而且这声音停在刘韩的耳朵里,是非常熟悉的,刘韩顺着声音望了过去,这才发现开口说话的人竟然是那个tw福祥珠宝的方立华方老板。
原来,这个承包拆房的老头,名叫顾安民,他是广州揭阳那边的一位玉石老板。前些年,方立华到揭阳寻摸玉雕师傅时,就是蒙顾安民顾老板的帮助,才顺利从揭阳挖到了几位手艺不错的玉雕师。从此以后,方立华便成了顾安民的一大客户之一,只不过顾安民的手里一直没什么高货,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易额一直不算太高。
而眼前的这位顾安民顾老板,本是腾冲的本地人,他祖上好几代,都是腾冲有名的翡翠艺人,经他们家雕琢出来的翡翠手镯,都是政要商贾们争相收藏的珍品。直到民国时期,顾老板的爷爷病逝后,由当时年轻的父亲顾金贵当家。他当家不久,便抛弃了“只做手艺人,只吃手艺饭”的祖训,开始涉足翡翠成品的生意。
开始的时候,顾金贵确实赚了不少,但那时的翡翠原料都是来自于“赌石”,所以原料的供应是非常的不稳定,这严重的影响了他的翡翠生意。(与现在相比,当时的“赌石”才能算作真正的“赌石”,因为那个年代的“赌石”赌的都是没有开过刀的“蒙头料”,显然风险更高,当然,其中的利润也是更高。)为了获得稳定原料,以及更高的利润,顾金贵便开始尝试着“赌石”。经过几次的赌石,虽然赌涨的几率不高,但他有着别人无可比拟的高超手艺,在赌石中即便是赌跨了,只要跨的不是太多,他也能从成品上把垮掉的部分赚回来,这样一来,顾金贵还是赚取了高额的利润。
随着顾金贵的生意越做越大,逐渐,顾金贵赌石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别人都不敢接手的偏场、小场的怪石头他都接,渐渐的也就成了腾冲玉石圈有名的“顾大胆”。可好景不长,接连几次的完跨,使得他赔光了丰厚的家底,而留下来的唯一一间翡翠店,也因日本人的入侵而损毁,逃亡城都的日子,使得他又重新吃起了手艺饭。这样使得他在解放后的土改划成分时,因为家无恒产,很幸运的被划成了贫农,免除了被批斗的命运,这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1973年,特殊时期的末期,政府筹建的腾冲工艺厂正式投产,主要从事翡翠毛料的加工。由于当时并没有对外开放,加工翡翠的原料很难从产地缅甸运送到腾冲,所以,当时的腾冲工艺厂,就主要靠着埋在地下的毛料和边角料加工生产。
已年近六旬的顾金贵是腾冲有名的玉石匠,加上家庭成分好,所以便被招进了腾冲工艺厂,当起了玉石师傅。而刚刚成年的顾安民,作为顾家多代单传,唯一的一个男丁,自然也被父亲带进了工艺厂。
顾安民通过在工艺厂的学习以及父亲的言传身教,逐渐继承了祖上的翡翠手艺,成长为一个做手镯的行家好手。可随着科技的发展,加工工艺的进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往传统的手工工艺已经逐渐被先进的加工设备及工艺所淘汰,加上腾冲翡翠行业的没落,在顾金贵死后,顾安民便从工艺厂辞职,跑到了g省的揭阳下海经商。
到达揭阳后,顾安民发现自己的手艺在揭**本没有用武之地,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便大胆的摒弃了靠手艺、靠成品发家致富的路线,而选择了经营翡翠毛料的生意。他吸取了父亲解放前的教训,从不碰那些高货,专门经营那些市场需求大,出货迅速的中低档毛料,虽然利润相对较低,但胜在安全平稳,十多年下来,倒也挣了不少。
这次回到腾冲,本来只是走亲访友顾安民,听到尚家寨闫家塘旁边,原马帮头子张老大的张家老宅(即现在的侨香斋)附近,有老房子在“竟拆”。经过实地勘察后,顾安民认出来,这要拆的老房子正好是在以前张老大安置马帮和存放货物的地方。
小时候,顾安民便听他父亲顾金贵讲,这里的这一片地方,原本都是囤积货物的货仓和饲养骡马的马厩,可由于当年日本人的一把大火(也有人说是张家人自己放火烧的),将这一片烧的片瓦不剩,直到解放后,这里才陆陆续续的建起了一片房屋。
修建房子时,人们从这片地底下挖出了不少的翡翠原石,可由于解放后,当时的政府禁止翡翠交易,那些历经战火遗留下来的翡翠原石,很大部分便被当成了建房子的基角石,而重新埋在了地底下。
知道这些隐秘的顾安民自然也参加到“竟拆”的行列之中,并最终以免费建新房还倒给房东十万元现金的条件,获得了这拆房的权利。
不过按照眼前的情形来看,还很难说清是亏是赚,虽然在老墙基下面,挖出的石头倒是不少,可由于埋在地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