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崇祯:重征天下>第六百八十三章 获胜的因

在经历了几天噩梦般的阵地战后,蒙古人终于在自己最擅长的骑战上一败涂地,出现了战场上最可怕的崩溃局面。

其实蒙古骑兵兵力大大超出秦兵,即使作战不利、折损数千,最起码还可以选择撤退。可一旦全军崩溃,人人都丧失了战斗的勇气,成了到处乱跑的无头苍蝇,那就不再是战斗了,而是单边的屠杀。当年也先在土木堡之战中以数万骑兵大破明英宗的二十余万大军,和今天是一样的道理。仓惶逃命的蒙古人心中不禁哀叹,看来老天报应不爽,一百多年以后,自己和汉人的命运居然完全掉了个。

此时李定国和解胜的步兵也从后方包抄了上来,凭借着盾牌手和长枪手的掩护,再次以娴熟的鸟铳三段击阻击蒙古人,截断了敌人的退路。而郝永忠和李定国各率一支轻骑兵从侧翼包抄,重骑兵则在一片混乱的战场中来回穿插,杀得蒙古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这场一边倒的战斗又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蒙古人伤亡过半,无论如何狼奔豕突也冲不破秦兵的阻击,包围圈却在渐渐收缩合拢。终于,在被压缩到一个方圆不足百丈的小圈子里,秦兵的重甲骑兵马上就要再次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过来之时,残存的几千蒙古人终于彻底绝望,纷纷抛掉兵器下马请降。

“秦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在秦兵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中,朱由检缓辔策马进入包围圈。望着数千名双手抱头、蹲在地上瑟瑟发抖的蒙古降卒,他的心情与所有的战士一样激动。为了这一天,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又吃尽了多少苦头!

自从亲身经历过宁远之战,朱由检就清醒地认识到,明军之所以总是被动挨打,就是因为无法与女真人、蒙古人进行野战。而无法野战的原因,就是没有能与敌人抗衡的骑兵。这个差距实在太巨大了,无论是从单兵素质、战斗勇气、战马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对骑战的熟练程度,明军都难以望敌军之项背。

明军当然也知道自己的弱点,自从萨尔浒之战惨败后,就放弃了与后金野战,转为坚守城池。虽然有了一个所谓“宁远大捷”,但做为亲历者,朱由检很清楚,那不过是侥幸而已。道理也很简单,城池战的主动权全在攻方,人家想攻就攻,想撤就撤,完全可以把伤亡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而守方则没有任何选择,敌人进攻就只能硬顶,敌人不进攻就只能傻等着。

而守城的最大弱点就是难以持久。后金完全可以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对孤城围而不打,只是断绝明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如有敢于来增援的明军,就在野战中加以歼灭。宁远孤悬关外数百里,弹丸之地能贮存多少物资?粮草罄尽之时,人都饿死了,还守个屁?历史上祖大寿的投降就是明证。所以朱由检越琢磨就越觉得孙承宗的“关宁锦防线”是作茧自缚,无异于给明军做了几口大大的活棺材!

既然以这种思路抗虏是必然要失败的,朱由检就不得不另辟蹊径,思考其他的抗虏方略。既然女真人强就强在野战、骑战上,朱由检就从如何克制骑战入手破局。

他知道在历史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骑兵才被彻底淘汰出战场,因为机枪,尤其是重机枪的出现,以其极快的射速彻底摧毁了骑兵机动灵活、冲击力强的优势。在此之前,即使是步枪生产技术一直在发展,仍然无法遏制骑兵,因为射速慢的弱点始终无法克服。

很显然,凭借现有的技术,朱由检是无论如何也鼓捣不出机关枪的。那么他只能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用其他方法对付女真骑兵。那就只剩下惟一的选择:以骑对骑。

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模仿女真人,肯定也是不行的。马不如人家快,箭术不如人家精,士兵不如人家彪悍…处处都差一块,这些因素合在一起就是巨大的、不可逾越的差距,在战场上非惨败不可。即使是明军中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只能与女真精骑堪堪打个平手。而且关宁铁骑数量太少,又是李崇瑶一手调教出来的;崇瑶不在后,还能不能训练出这样的精锐部队,朱由检心里实在没底。

在经过几个月的苦苦思索后,朱由检终于想到了一个有可能克制游牧民族骑射战术的方法,那就是以重骑兵对抗轻骑兵。女真人和蒙古人的骑战特点,并非是欧洲骑兵的“骑马与砍杀”,而是将重点放在射箭上,这也把骑兵机动灵活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遥想当年蒙古人大举西征,把比他们更加身强力壮的欧洲骑兵杀得溃不成军,就是用了这种近乎无耻的“放风筝”战术。我能射到你,你砍不到我,那我岂非立于不败之地。而欧洲骑兵则是一味傻追,最后连个照面都打不上,就全被射死,这才成就了蒙古人“上帝之鞭”的恶名。

朱由检却由此想到,既然不能阻止女真人、蒙古人射箭,那么能不能让他们的箭失去威力?方法说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己方骑兵和战马都身披重甲,成为重甲骑兵!弓箭是用人力射出的,速度和贯穿力都无法与火器相提并论。如果你的弓箭射不死我,那我还有什么怕你的?

但是说来简单,打造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重骑兵却是难上加难。首先战马就得好,否则增加了这么多铠甲的重量,马匹连跑都跑不动,还打哪门子的仗。

其次铠甲必须实现骑兵和战马的全覆盖,而且要有足够的强度。因为女真人和蒙古


状态提示:第六百八十三章 获胜的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