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铣是一个仁人,他之前所做的一切,似乎可以理解了,他猜忌部下,是因为他想和部下坦诚相待却做不到。他不想让部下有太多的杀戮,然而部下们不听,于是他很无奈的选择夺回权力,处死部下。
从九月到十月。二李能够这么快的削平萧铣,这其中有着萧铣自己的功劳,他之所以要这么做,很简单,他自己已经说过。我不能因为我一个人,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知道投降的结局,死亡似乎是唯一的道路,然而他依旧不后悔自己所做的选择,因为他是一个真正“心忧天下”的人,他的能力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许并不突出,但是他所做的一切足以对得起所有人。
在被押入长安后,面对李渊,萧铣没有求饶。没有哭泣,不卑不亢的说:“我是称王的田横,没有背叛汉朝。”(亦犹田横南方,非负汉朝)意思是说,我没有背叛隋朝,而你呢,你李渊硬生生的从隋朝的小皇帝手中夺去了皇位,你才是真正的乱臣贼子。偷东西的人,最害怕的就是别人当面指责他是小偷,面对萧铣的话。李渊无言以对,于是他选择了最低级的应答方式——暴力。李渊下令,将萧铣在长安斩首,年三十九岁。
李渊不知道。暴力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暴力只会加大仇恨。萧铣投降数日后,勤王军达到十余万人,听说萧铣已经投降,都失去了斗志,纷纷脱下铠甲向唐军投降。
李世民打仗旷日持久。步骤每次都差不多,消磨对手的士气,等待有利的时机,一举歼敌,李世民的军事指挥艺术在于一个“静”字;李靖则是选择最恰当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快的时间,以胜利的方式解决战斗,李靖的军事指挥艺术在于一个“动”字,两个人指挥作战方法的不同由此可见一斑。
经过李渊、李世民、李孝恭、李靖等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大唐帝国的版图逐渐增大,平定北方,又攻击南方,唐朝统一华夏大地已经不再是神话。在解决了几股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后,我们将眼光由全国转回长安,看看在皇宫中受着满朝文武叩头的李渊,他是如何统治这个在他手中建立的帝国,他能否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他能否使这个国家威凛凛加四海,彪悍悍震天下?
经过隋末的大起义,连年不断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大幅度的下降,唐初的人口只是隋朝的十分之一,到了唐太宗贞观初年(627)人口还不到三百万户,然而隋大业二年(606)的人口是近九百万户,可想而知,那场连绵十余年的战争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
人口虽然不多,更加要命多的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在极低的水平线下,能保证有饭吃,但不保证吃饱;能保证有房住,但不一定遮风避雨;能保证穿上衣服,但无法保证冬天不挨冻。这就是那个时代老百姓们所过的真实生活。
(凋敝之余,极寒重切)作为新兴王朝的统治者,李渊有责任,也有义务改变这一切,让老百姓的生活有所改进,让他们对这个新兴的王朝有信心,相信在英明皇帝的带领下国家能够重新走向繁荣,自己的日子也可以过的去,不用担心原本什么都没有的自己被抢劫,也不用担心在睡梦中自己被强拉去当兵,让自己和妻儿有个安身立命的场所,不用流落街头,也不用乞讨度日。
李渊在当皇帝后,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主要是革除隋炀帝的弊政,这样做有两点好处,对于李渊来说,有利于维护他的统治,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可以活的更好些,能吃饱饭,能穿暖衣。李渊入关之初便下令士兵不得杀人、抢劫、qiáng_jiān、叛逆,违者斩。这条命令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时的人心,有利于原本混乱不堪的社会秩序的重建。
杨广的所作所为,以及杨广后来的结果,李渊是看在眼睛里的,他时常引以为戒,不敢走杨广的老路,当上皇帝后便废除了隋炀帝所制订的严苛的法律,并且在武德七年(624)颁布了新律令,即《武德律》,《武德律》比隋炀帝的《大业律》要轻的多,也有所改进,更加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一个社会集团要想长远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在唐代,均田制、府兵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都为这个庞大的国家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它们是唐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为这个国家的发展、繁荣起到了自己的作用、下面我们先来介绍两种制度——均田制和府兵制。均田制起于北魏。府兵制起于西魏,到了唐代,均田制和府兵制都成了大唐王朝强盛的支柱。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关历史教课书上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无论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大家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在这里我就不罗嗦了。
我想说的是,大家可还记得孝文帝当时推向了一项土地制度,想起来了吗?没有想起来也没有关系,我可以提醒你,就是这个——均田制。
当了皇帝的李渊作为全国最大的地主(这套皇帝地主理论,向《明朝那些事儿》致敬),控制着大量的土地,他一个人要是种这么多地。一定得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