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荣死后,由幼子柴宗训继位,即周恭帝。
由于年龄太小,再加上当时政局不稳,人心惶惶。王溥、范质等一班老臣虽尽心辅佐,但各地有实力的节度使都有自己的算盘和打算,可以说是阳奉阴违。
在这个刀兵铁血的年代,仁义道德显得并不是那么的重要。要想让别人畏惧臣服于你,靠的是你手中的实力。
这就是强者为尊的世界,这就是五代动荡的根源。
只要你有实力,只要你能抗击打,就可以在这个乱世中称雄图霸,即使你想做天皇老子都没人敢管你。
可要是你没实力,那对不起。别说辽国、北汉、南唐这些虎视眈眈的邻国不容你,就连手底下的那帮老兵油子都有可能集体造反。
柴荣刚继位时,也是通过艰苦卓绝的高平之战来确立他的历史地位的。加上他的英明睿智,自然是无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可柴宗训不同,一个六七岁的幼童,任谁都不把他放在眼中。不仅各地的节度使在蠢蠢欲动,就连后周大将赵匡胤也在加紧着活动。
此时的赵匡胤手握重兵,亲信党羽更是遍布朝廷内外,俨然已经形成了最强大的势力。
强大到什么程度?我们用一组数据来说明,如下:
殿前司系统,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本人担任。
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布衣故交)
殿前都虞候——王审琦(义社十兄弟之一)
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义社十兄弟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担任殿前司的都是赵匡胤势力圈子中的核心人物,可以说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的职务,均由赵匡胤的人把持着。
在这里,我们普及下禁军的两大系统。
禁军是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具体说来禁军是由殿前司和侍卫司组成的,两个部门互不干涉,都直接向皇帝负责。
侍卫司人数众多,管理的事物系统也很庞大,比如京城的治安,防御和巡逻。
殿前司不同,人数虽少,但个顶个的是精锐。因为他们的职责更加重要——直接护卫皇帝的安全。
禁军的这两个部门都极其重要,你要在它们之间分出孰轻孰重,这个还真说不好,单从战斗力而言,殿前司是明显高于侍卫司的。
赵匡胤的势力不单单只在殿前司,就连侍卫司都渗透了进来。比如高怀德、张令铎都在侍卫司中担任重要的职位。
如此算来,京城中十之七八的力量都在赵匡胤的掌握之中。
有着如此大的资本,赵匡胤自然是想要做点什么了!
公元960年正月,正当朝野上下还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氛围中的时候,突然河北镇、定二州传来”警报“:辽国联合北汉率军大举入侵边境。
消息传至京城,顿时朝野上下一片惶恐。大臣们听说此事,都毫无主见,茫然不知所错。主事的范质,王溥等人经过商议,决定派将迎敌。
可这个领军主帅是个问题。要知道后周能打仗的将领很多,可有威望震慑住敌军的没有几个。张永德、李重进、赵匡胤三人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我们之前也介绍过,张永德之勇堪比赵云,是天赐的先锋大将,用他来御敌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可话说回来,柴荣托孤时明摆着把张永德踢出了权利的核心,这还没半年就升任至主帅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张永德率先排除,接下来是李重进。
李重进虽然头脑发达,但打仗却是一把好手。不过此人现在不在京城,而在扬州。扬州距京城有着很远的距离,一来一回最起码得花半个多月的时间,到时辽国别说犯境,恐怕都打进京城了。调李重进回来,并不现实。
看来,只剩下赵匡胤了。
有人会问,为什么最后才考虑赵匡胤?这个我可以回答你。正如上面所叙述的那样,赵匡胤广结党羽,此时在京城形成了极大的势力,声势可谓如日中天。赵匡胤的权势让有些人嗅到了危险的气息,韩通之子韩微(民间传说其名,也有外号称为韩橐驼)便是其中之一。他曾向父亲建议诛杀赵匡胤,以绝后患。可韩通没有采纳。
韩通为人耿直,且说话容易得罪人,可他不是一个嫉妒贤能,乱泼脏水的人。在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赵匡胤有不良动机之前,韩通一直保持着缄默。
经过商议,最终决定派赵匡胤领兵出征。
2月3日(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大军出京城(今河南开封),行至陈桥驿时,一场兵变开始了。
当天晚上,营中的一些中高层将领开始聚集在一起。他们的目的不是抽烟喝酒打牌这类休闲娱乐活动,而是要发动一场兵变,一场关乎众人生死,朝代更替的政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
率先发言的是苗训同志。要说起苗训,那可真算的上是奇人。据说他师从陈抟老祖,能掐会算,善天文占候术。在当时,这可是个稀罕学科,备受人们推崇。苗训仔细的观勘天象,这一看不要紧,突然惊呼道:”天上怎么可能有两个太阳?“(发现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
双日同天?这也太扯了吧!
我可以很不负责任的告诉你,天上双太阳的事情还真有其事。
这就是所谓的幻日现象,要想看到这种现象必须具备3个条件:
1、高层云,有云才会形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