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今儿很高兴,经过三省六部多日的磋商,辅佐突利之子贺逻鹘的人选终于定了下来。此人名为阿史那思摩,与大唐的渊源很深。
长孙无忌等人商议了这么久,最后定下阿史那思摩作为这个辅佐之人,绝对不是一个冒然的决断。阿史那思摩这个人,虽然没做过可汗,但他在东突厥却是一个很得民心的人物。他是突厥汗国的建立者,阿史那土门可汗的曾孙。与始毕、颉利等人平辈,比颉利等人稍长几岁,从小就显示出了不凡,思维敏捷,处事冷静有决断,识大体,知进退。他所带领的部族,一直过着相对平和的日子,很少会与人发生争斗。在突厥内部,他算是一个和平主义者。
启民可汗时期,由于达头可汗,也就是现在西突厥的创立者,叛乱。启民可汗投奔隋朝,借兵于隋文帝复国。在这一段时期,漠北各部便推举阿史那思摩为代可汗。在启民复国之后,他便把可汗的名号还给了启民。启民为了感激他,封他为毕特勒,位置相当于大唐的‘大将军’。
大唐刚刚立国的时候,颉利经常犯边。阿史那思摩作为突厥的使者,经常来到大唐谈判。与李世民相识,二人惺惺相惜。渭水之盟时,颉利派突利和思摩二人来与李世民议和。李世民对其礼遇有加,李渊赞赏他的诚朴,封他为和顺郡王,并赐姓李。
李世民登基之后,削减了不少皇亲的爵位。像李渊晚年生的十几个儿子,他都给削成了公爵。但阿史那思摩的郡王爵位,他却没有动,依然保留,而且每年都会派人送去封赏,给阿史那思摩的部族。
颉利因此事,数次怀疑阿史那思摩与李世民有勾结。多次招他去定襄,言语讥讽数落,但最后都没有证据,也就不了了之。
今年大唐攻伐东突厥,颉利可汗兵败逃亡,各部族首领纷纷抛弃颉利可汗投降唐朝,或者投奔薛延陀,惟独阿史那思摩一直跟随颉利可汗。直到被唐军俘虏,押解长安之后,李世民因赏识阿史那思摩的忠心,任命他为右武候大将军,依杜如晦计策分封东突厥旧地的时候,封阿史那思摩为化州都督,并改封他为怀化郡王,任命他统领颉利可汗的旧部。
可以说,如果突利可汗不死。他与阿史那思摩二人,便分治了东突厥归顺大唐的所有部族。如今突利暴毙,他的两个兄弟,李世民不能信任,任命官员去辅佐突利之子贺逻鹘,突厥人不能信任。唯有让阿史那思摩来辅佐,才能两头兼顾。但如此行事,阿史那思摩的权柄就大了许多,不得不说是一个隐患。
依照杜如晦的遗策,是打算让突利可汗和阿史那思摩互相辖制。但如今突利已死,他的儿子贺逻鹘年幼,注定是抗衡不了阿史那思摩,等于是他一个人,独占了东突厥归顺大唐的所有部族,若他有异心,过几年又是一个东突厥。
但如今的情况,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而且在李世民听到长孙无忌等人商量出来的人选是阿史那思摩的时候,似乎并不担心他的忠诚问题,直接拍板定了下来。中书省拟旨,已经八百里加急送去化州了。阿史那思摩接到圣旨后,即日火速兼程,奔赴贺逻鹘的牙帐,从此之后,突厥部族大小事宜,皆由他决断了。
终于解除了一块心病,李世民的心情非常好。便把长孙无忌等人留下,赐了午膳。君臣说说笑笑,好不快活。就在这其乐融融的时候,高公公拿着一封奏折走了进来,脸上挂着一丝苦笑,来到李世民身边,双手递了上去,道:“陛下,您看看这个。”
李世民喝点小酒,正口嗨得高兴,马上就要用吐沫把高句丽灭国了,忽然被打断,非常不高兴。抬胳膊一挡,道:“朕不看,朕要跟诸位爱卿,商讨征伐高句丽的大事,朕不看。”
“陛下……”以往李世民这样说了,高公公定会识趣地退下,但今日不同,这封奏折的主人如今就在外头等着,更主要的是,他刚收了人家一条大金鱼儿。事儿办不成,钱就得退回去。从古至今,太监只有收钱,什么时候退过钱,高公公可不想当那个坏了祖师爷规矩的人。
“嗯?”李世民见高公公不走,心里也很好奇,到底是多重要的奏折,能让他如此为难。蹙眉想了想,用袍子下摆擦了把手,伸手把奏折接了过来。翻看看了一眼,认出来了,欧阳询的字。如此规矩方正的楷书,大唐再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奏请设东、西缉事厂?”
李世民看了第一句,心头奇怪不已,暗道欧阳询不是学士么,他不好好的著书练字,怎么忽然上了这么一道奏折,吃错了药了?
长孙无忌等人见李世民皱眉,心中也都好奇,是谁写的奏折,竟然能让陛下的表情如此丰富。先是赞许,随后皱眉,还透露出一丝不解,会是谁呢?
该不会是李牧吧?
长孙无忌不知怎么,脑海中划过了李牧的影子。他这也算是做贼心虚了,昨日常何派人给他送信。他的门客马周为他传递消息的事情,已经露馅了。马周正是长孙无忌授意常何派去报名的,若是给李牧知道了,凭那小子睚眦必报的性格,就算现在不找麻烦,以后也肯定落不得好。还好马周也不知道他与常何之间的关系,也就无从泄露,让他稍稍放心。
但念头一动便止不住,今日一天,也不知想起李牧多少次了,什么事都能联想到他。
“?这落款怎么是李牧啊!”
李世民惊呼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