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玄幻奇幻>谢河畈>守店待客

在银行诞生之前,典当是民间主要的融资渠道。与银行比较,当铺无须进行信用审查,不用第三者担保,只要有价值的东西便可典当。行内熟客交易,各自精打细算的等价交换,从来不做广告,永远不缺生意,只靠人们口耳相传。科技带来便捷,手段花样翻新,共亨泡沫狂欢之际,可一回到现实生活中,世界的运转规则,资源的大户垄断,社会还是老样子。

古有“坐贾行商”之说。摊贩聚集的地摊市场,以前是古董商进货的上游源头之一,有些“仓储”的味道。现在仿品成摊,赝品遍地,行家也不能从中“捡漏”淘到宝贝,默然退出,守店待客。本地顾客群多为行里人,买真卖真,精品代销,介绍客源,来逛店多是为了“串货”(即买走他店里的东西,放在我店里加价再卖)。这种买主,自然对东西的价格和质量格外挑剔,所以一般卖不上大价位。掮客,也有很多精英,不少都是资深的老“玩家”,他们之所以委屈在外围,多半是资金不厚,销路不广,没有几个“好下家”,而绝非眼力、智力不够。

经济再萧条,市场再混乱,老店依旧细水长流,卖真货,有诚信,通常都是抱着靠货说话的思维,自己不怎么说,看得懂就买,看不懂就别买。老店的真品,是卖给有眼力的行家,卖给资深收藏家。店家以此为生计,左手进,右手出,一生过眼无数古物,真金白银的进出,容不得半点失误。若是买错一件大货,可能好多年都爬不起来。但凡一点骄躁与自负,就可能栽大跟头,甚至倾家荡产,从此挂牌歇业。吃这口饭,能善始终,颐养天年的行家不会多,剩下来的,必定个个都是传奇,一双火眼金睛,一身经验教训,全是一辈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下操练出来。懂行的人买的货,自然是器物本身,好的传承能加分,但不会本末倒置。货普,即便是再好的传承,一样不买单。至于是谁传下来,怎么传下来,这些只是宣传的外衣。货品真假基本就有了保障,也是信任的前提,自然广受藏者光顾。多数年月赚不着大钱,但赚得心安,稳妥,踏实,店面几代都在经营,口碑好,假货少,行情不好,也饿不死,市场旺,一月做上百万买卖,就是几个客人买。客户出于对卖家的信任,藏家买货首先放心,其次安心,兼顾增值,就敢大胆花钱。贵也认,买贵总比买假好。

新店没库存,没老主顾,除了少数普品,柜台摆赝品,都是假货,工艺品伪充宫廷御品卖,印刷体假冒名家真迹卖。店主原本不是行家,瞄准古玩热潮,趁势开店捞一把,随时预备开溜。在古玩城里,卖假货的,比卖真货的赚钱,指的就是这类投机商人。真假好坏,全靠嘴说,察言观色,八面玲珑,更容易博取陌生人信任,做到“大生意”。卖假货的基本都活跃在古玩圈的外围,专候初藏者,针对退休老人,家庭妇女,在校学生,或外地游客。这帮人嘴巴非常厉害,特别热情,恭维拍马,巧舌如簧,死缠烂打,又粘又腻又甜,不管顾客多有钱,多睿智,但凡一点虚荣心被抓住,一点骄傲心被利用,就把顾客坑死没商量。甚至找人妆扮成乡下泥猴,送祖传宝物上门,或工地偷挖的国宝,然后几个托围上来哄抢,接着地头蛇挤进来捣乱,一帮同伙勾结起来做骗局,坑外地肥猪,越多人争抢,他越认为是宝贝,越多人叫好说真,他越敢放心买,游客被这些商贩哄得姓什么都忘了,被杀猪还觉得有面子。

袁秋华某次走眼,二千元收件假宣德炉。店主找上门要接手,开价八百。她觉得奇怪:怎么假东西,你掏钱也这样痛快?

谁知他回答:你说它假,就是假的吗?我看它,就是明代真品,不是民仿,还是官仿。

袁秋华拿它当垃圾,就扔给店主,没收钱。

店主捡回去,就摆在货架最显眼的地方。一个福建人看见,要买炉子。店主自称几年前在北京琉璃厂古玩店购买,进货八千,如今出货,开价一万。市场不景气,生意无法做,房租都没钱交,只有亏本甩卖,利息都没赚到啦。

福建人还价二千。门外进来一戴金丝眼镜的斯文老者,炉子上手摆弄一番,也言称想要,报价五千。现金一拿出来,店主爽快成交。

炉子被老者拿走,刚离开店,福建人追上老者,请教:这宣德炉,是真货呢,还是赝品?

老者一扶眼镜,反问:晓不晓得景泰蓝?

福建人点头。珐琅调和后的颜料,烧制在陶瓷上称之为珐琅彩、烧制在建筑用的瓦片上成为琉璃、烧制在金属器皿上就叫景泰蓝。

袁秋华密切关注炉子的去向。她请两位进博古斋吃茶。老者指明它不是宣德炉,是景泰炉,并诿诿道来。

景泰是明朝第七个皇帝朱祁钰的年号,他在位的八年内珐琅技法运用达到极限。景泰是宣德的儿子。宣德帝重视铜器的制作及铜的冶炼,景泰帝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非常熟悉铜器的制作,而且非常喜欢铸造铜器。但在铜器铸炼方面,宣德时期技术已臻完美,不可能有更大的进步了,景泰帝就从颜色方面另辟蹊径,在成品的铜器表面用不同颜色的珐琅做出不同样式的花纹,花纹上采用金银铜丝镶嵌,最后放入窑内高温烧制,炼制出景泰蓝系统。

袁秋华听得满头雾水,插嘴:恕我孤陋寡闻,景泰蓝要么瓷器型,要么首饰类,没出过炉鼎形呀?

老者微微一笑


状态提示:守店待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