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明天启录>第二百七十五章 西西伯利亚 12

鄂木斯克要塞原本就是木质结构的要塞,仅仅是在明军发动战争以后,才逐渐的在外侧修建了一道城墙,保护住木制要塞的弱点,但是就算明军现在的*还是最简单的武器,也不是这些木质建筑可以抵挡的,尤其是汽油燃烧的速度非常快,要塞内的大量木质建筑很快的燃烧起来,士兵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四处燃烧的大火,无能为力。

汹涌的大火,在鄂木斯克要塞燃烧了半个晚上,到了天明的时候还没有扑灭,这个时候,明军已经从四面将鄂木斯克要塞完全包围起来。因为明军的炮击是从四个要塞大门开始的,沙俄军队在晚上根本无法逃出,再说就西伯利亚这个地区的气候,夜晚的温度还是很低的,士兵们也不敢在晚上离开要塞。

很快的明军将火炮拉到了要塞大门附近,经过几轮的轰炸,将要塞大门炸开,士兵们开始进入要塞。但见里面的惨象,就算是久经战阵的明军士兵,也从心里赶到了恐惧。到处都是尸体,多数不是被炸死的,而是被烧死的,要塞内充满了异样的烤肉味道,熏得一些士兵都呕吐起来,只有那些老兵,尤其是毛文龙的起家特种兵,还不惧怕这中地狱般的场景,他们太习惯这种杀戳的味道了。

明军从东、南、西三座要塞门进入城内,留下北门等着沙俄军队撤离,防止他们狗急跳墙,做最后的垂死挣扎,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但是进城以后才发现,他们基本上没有遇到抵抗,零星的战斗丝毫没有造成明军的伤亡,射击速度非常快的步枪,不等沙俄军的燧发枪开火,就已将对手击毙,可以看得出来,这些微弱的抵抗都是自发的,没有任何组织。

鄂木斯克要塞的中心是彼得罗夫上将的指挥部,当明军抵达的时候,那里已经挂起了白旗,满脸都是恐惧的彼得罗夫上将带着他的几百部下,正等待着向明军投降,他们彻底失去了战斗的意志,近三万多的士兵和居民,在昨天晚上的大火中失去了生命,可怕的*袭击让他们见证了近现代的战争的恐怖。

毛文龙、张秉忠也没有为难这几百残兵败将,只是将他们很快的关押起来,整个要塞不放任何一个人出去。这次的战争,对于明军来说是长途袭击,不可能长期的打下去,各种物资的消耗实在是太严重了,就是昨天夜间的一次战斗,就将孙传庭运输来的补给消耗了大半,还有粮食的补给也非常麻烦。

鄂木斯克要塞基本上成了废墟,毛文龙、张秉忠不会现在就去重建,要塞内的物资也基本上被烧得差不多,唯有储藏在仓库里面的军服和武器还好一点,粮食基本上没有了,明军失去了这个重要的物资,还得从大明本土运输。

看到有不少残留的军服,张秉忠心中大喜,一个奇妙的作战方式出现在脑子里。张秉忠向毛文龙提议,俄罗斯人不会想到明军会迅速的占领鄂木斯克要塞,是否可以借助俄军这些军服来一次奇袭呢,奇袭托博尔斯克不太现实,那里有些太远,但是袭击秋明还是可以的,而且秋明还是处于前往托博尔斯克和鄂木斯克要塞的交通要道,只要把这里占领了,就会给托博尔斯克造成严重的供给困难,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撤兵,明军将不战而胜。

对于张秉忠的这个建议,毛文龙非常高兴,看起来这家伙比自己还要善于冒险,千里奇袭的风险很大,还必须要做好必要的准备,但是时机不等人,一旦错过了这段最好的时机,再想法攻取坚城,麻烦要大得多,必须要抓住这个奇袭的时机。找来巴图尔商议具体的作战计划,毕竟巴图尔对这一代的事情要比他们知道的多一些,尤其是这里也是巴图尔的族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三位将领经过商议,决定让巴图尔带领五千人作为前锋,伪装成从鄂木斯克要塞的残兵,将从无名小镇俘获的大批顿河马装备给他们,他们自己的汗血马则随身带着,一旦进入要塞,就马上换乘养足力气的汗血马进攻,就算是偷袭失败,也可以凭借汗血马的良好速度撤退回来。再就是张秉忠自己带领两万部队,带着现在能够凑起来的军火物资随后跟进,万一巴图尔失利,他还可以迅速接应。

从沙俄军队的军服里挑出几千件合适能用的还是没有问题,巴图尔自己的部下里就有不少精通俄语的士兵,不用像张秉忠那次偷袭秉忠堡那样乱蒙胡混,那种事情很危险,不可能每次都顺利成功。巴图尔自从进入明军系列后,并没有建立过太多的功劳,相对于历史上的成就,显得很不显眼,这次的行动,可以说是给了他一个相当好的发挥机会。

收拾好装备和武器,上了有些陌生的顿河马,巴图尔向士兵们说道:“现在我将率领大家奔袭秋明城,在哪里有多出我们数倍的敌人,勇敢的大明士兵,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英勇杀敌吗?愿意为我们大明牺牲吗?害怕牺牲吗?”

士兵们高呼:“生死相依,不弃不离。为国牺牲,无上光荣。”

巴图尔高声说道:“士兵们,在我们的前方,无论是多么强大敌人,我们必须敢于搏杀,敢于胜利,让我们用自己的生命向伟大的皇帝陛下效忠吧!”

“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开疆拓土,为我大明。”士兵们再次高呼。

巴图尔的士兵都是他自己亲自训练出来的,在他的部族归降了孙传庭以后,孙传庭对于年轻的巴图尔非常欣赏,将他送到了北京,受到了朱有孝的接见。对于这


状态提示:第二百七十五章 西西伯利亚 1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