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月光朦胧地洒向大地,似有若无,既不浪漫也不婉约,全凭人们的感受。小睡一会的于成龙和银萍二更时分起来,仔细装束一番,踏着夜色直奔日本人的粮库。
这是一个四面围起来的大院,院墙并不高,只是在墙的四角各设一个并不算坚固和高大的炮楼,炮楼上有一个端枪站岗的哨兵。于成龙和银萍摸黑跳进院子,隐身在粮仓的黑影处观察。这院里的粮仓都是圆的、尖顶的,下边仅有一门,高处有通气孔。粮库正门处设有大门,仅有一个架起来的横杆档在那里,门两边各有一个岗厅,有两个哨兵分列两旁站岗。进门后靠墙北面有一排房子,分设七、八间屋子,看来也住不了不少人,整个粮库防守得并不十分严密。于成龙拿出鹰爪勾,准确地搭在粮仓的通气孔上,飞身上去,他想看看粮仓里有多少粮食。就在这时,银萍也跟着他攀了上去。
“你……也行?”于成龙感到很惊呀。
“进山也十好几年了,多少还不练点。”银萍自豪地说。
“行,好身手!你救我的时候我就看出来了,不一般。”
“别嘴甜了,快干正事吧!”
二人察看了几个粮仓,确认了粮食的品种和数量。站在粮仓上,大院内的一切尽收眼底,二人仔细地观察了一会地形,默记在心,然后飞身离开粮库大院。
来到僻静处,于成龙对银萍说:“你去军马场看看,我想那里防备更不严,山里一匹马都没有,咱这次下山顺便把他的军马场给夺了,你去看看地形,要小心!我去鬼子的弹药库。”
“那里鬼子的防守一定很严,要小心,我先走啦!”银萍说完离开。
于成龙也不走城里,顺着城墙往鬼子的弹药库摸去。所谓城墙,就是从两边挖土,围着县城堆积起来的土坝。来到城东南角,就到了鬼子的军火库。
这军火库的院并不大,离城里也不远。院墙却很高,也很坚固,院子中央搭一炮楼,上边有鬼子在放哨,一盏探照灯围着院墙的四周来回探照。于成龙等灯光移过,迅速地爬上墙,见墙近处却是一排比墙还低的平房。他跳到房上趴下,仔细观察,见这院除这一排房子外,还有就是大门内侧一边一座小平房,再无房子,院中矗立的炮楼,其实就是用木头搭起来的一个架子,最上边盖得才像个炮楼,一看就是临时塔建起来的。院子的大铁门正对着他身下的这排房子,关得严严的。于成龙刚想起身下房,忽然发现有两个日本兵从一侧爬上房,他不敢怠慢,飞身上墙溜出院外。听了一会儿,两个日本兵又从另一侧下去了,他知道这是来屋顶巡逻的。
他再次爬上墙,跳上屋顶,弯腰从房子的一头下去,很方便,房头上有台阶。他隐在台阶后,探头朝房前看看,见这排房子的两边都有灯光,像是住人的,房中间有三间房,既没有窗,门也不像是经常住人的门,双扇对开的铁门紧锁着,于成龙断定那就是弹药库。他没有再做停留,按原路返回,心中已做好抢夺弹药库的计划。
回到住处,天还没放亮,稍等一会儿,银萍也回来了。花妈妈起来,三人坐在一起商量了一阵,又各自回屋睡了一大觉,天才大亮。
第二天上午,三人换了一身打扮,先去照像馆各自照了一张单人像,然后又在花妈妈的掇合下,于成龙和银萍俩人合照了一张,花妈妈也和银萍合照了一张,三人还一起合照了一张。这是于成龙和银萍从小到现在唯一的一次照像,心里还是很兴奋,不知照得啥样,照像师傅让过两天再来取。
三人离开照像馆,又趁白天人多,在主要街道上转了一圈。花妈妈还告诉他俩说这里过去啥样、那里啥样,有没有啥变化,看来她对这里真的很熟,花妈妈说她打小就喜欢逛街。
接近晌午,花妈妈说:“成龙去‘大排楼’订个雅间,点几个菜,在那等我们娘俩,我去找付掌柜。这家伙爱喝酒,要点好酒,我们用不了半个时辰就到。”
花妈妈说的付掌拒,叫付居财,是这城里唯一一家大车店的掌柜,年轻时有些花心,是窑子里的常客,跟花妈妈很早就认识。他家几代都住在这县城,这里的人提起他都认识,这个人还算是个正经生意人,挺讲义气,交得开。这些都是花妈妈告诉于成龙的,两人一商量,决定利用一下这层关系,让他出面帮帮忙。
于成龙来到‘大排楼’,找了一个僻静的雅间,点完酒菜,坐下来边喝水边等她们。这个饭馆之所以叫大排楼,是因为这个县城没多少楼,这里连着有好几家买卖,都盖的是二层楼,所以这地方也叫大排楼,但这‘大排楼’饭馆却不是这城里最好的饭馆,只是叫这个名罢了,这里最好的大饭馆叫‘清香斋’,于成龙他们没去。
等了大约半个时辰,花妈妈领着一位五十来岁,满面红光,买卖人打扮的汉子走进来。
“这是我姑爷,叫江海龙。这就是我常叨咕的付大掌柜,是这县城里一跺脚,整个县城都颤的头面人物!”花妈妈给二人介绍。
“别给我戴高帽子啦,我那有那能耐,我在家一跺脚,车老板子都不看我。就是伺候人的,挣点小钱,现在生意越来越不好,都快关门了,眼下就是对付。来,都坐吧,花姑娘请我,我可真有福了,没想到这十好几年了,还能记着我,今天这客说啥也得我请,来伙计,点菜!”付掌柜满面笑容,说话显得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