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南园梦华>第四十七章 好强的帝师班子

奉为帝师担道义

相约携手建功业

新朝新气象。

针对皇上赵扩好学听话的特点。赵汝愚一下子给皇上配备了五名老师:吏部侍郎彭自寿,原来就是嘉王府直讲;礼部尚书黄裳也是嘉王府翊善;端明殿学士、兵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罗点;中书舍人陈君良;还有焕章阁待制朱熹,都是学富五车的鸿儒,忠直贤良之能臣。他有理由相信,有这几位给皇上轮流讲授,当顾问做智囊,皇上的文化水平和执政能力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同时,朝廷的风气也会大为改观。

可惜,计划没有变化快,有的羽翼未展就折戟沉沙。

首先,端明殿学士、兵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罗点自使金回朝,突然中风,三天后驾鹤西去。

接着,礼部尚书黄裳还未上任开讲,背疮复发,不久,终告不治。

一前一后,三天之间,顿失两位重臣,且都在四十多岁,朝野同悲;皇帝听到消息后,在金銮殿上也泣不成声。

赵汝愚忙得脚底朝天,急忙派人催朱熹迅速到任。

这位朱老夫子现在如何呢。绍熙四年底,朝廷任命他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赐紫章服。接到朝廷圣旨,他正在建阳考亭书院讲学,撰写《孟子要略》,则以年老体弱为由请辞,朝廷不准。他只得上任,第二年五月,才到湖南潭州。正赶上仡佬族民众为进山狩猎与地方政府争斗。朱熹一到,弄清情况,减轻赋税,进行安抚,事件得以平息。然后改建岳麓书院,奏请飞虎军隶属本路节制。看到诸事平静,他又干起老本行,讲学授徒,考证《释奠礼仪》。

七月,新帝即位,召其赴行在奏事,还是上书请辞。八月,除焕章阁侍制兼天子侍讲,又是上书请辞,朝廷不准,次日再辞。

赵汝愚得知后,哭笑不得。这个老夫子,数十年来,一直在弘扬理学,期盼得君行道。岂不知,如今不是得君行道的好时机吗?

光阴似箭,顷刻之间已白了少年头。他不禁想起与朱熹之间的一些往事。

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辞掉江西提刑的差遣,匆匆来到福州拜访知州赵汝愚,不料,赵已调往四川。朱熹只好带领四个学生,登鼓山拜谒寺中元嗣方丈。这元嗣方丈是个得道高僧,赵汝愚在福州时,经常与之参佛论禅,担任主持后,修建了临沧亭。

朱熹一行五人在方丈陪同下,登上临沧亭,极目远眺,看到了赵汝愚之前即将离任时的题诗。睹物思人,感慨万千,于是留下一段潇洒飘逸的文字。

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原,遂登水云亭(即临沧亭),有怀西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

之后,元嗣方丈请人将这段话,刊刻在灵源洞观音阁东边岩壁上。

四年后,赵汝愚再来福建任职,再登鼓山时,看见朱熹的字,想起远方的朱熹,以及逝去的元嗣禅师,不由思潮如涌,悲喜交加,题诗一首:

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

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

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

堪叹人生柢如此,危栏独绮更徘徊。

很有趣,两年后,朱熹再登鼓山,看到赵汝愚的题诗,望着远处的云海,听到阵阵的松涛,从赵诗中节选“天风海涛”四字,镌刻鼓山绝顶的山崖上。

赵汝愚喜爱梅花,每到一处,总爱栽植梅树。余干县金溪寺旁边,有一处梅园。每当寒冬时节,红梅、腊梅竞相开放,芬香扑鼻。朱熹来访,赵汝愚与其一齐赏梅,留连忘返。赵汝愚作诗相赠:

金溪有梅花矗矗,平生爱之看不足。

故人爱我如爱梅,来供寒窗影留独。

纷纷俗子何足云,眼看桃李醉红裙。

相逢岁晚两依依,故人冰清我如玉。

朱熹终于来了,这位65岁的老夫子须发尽白,除腿脚有些不利索外,面色红润,精气神十足。分别八年之后,赵、朱二人再次握手,相聚于朝堂之上。

是晚,赵汝愚在府上设宴,为这位亦师亦友的巨儒接风。散席后,在后花园散步。

夫子,您能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含意给我讲讲吗。

这四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的法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语,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所谓“法”,是效法、学习的意思。如何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从古至今,有多少人都作过阐述和解释,但所站角度各有不同,理解也就不同。

你看天道浩瀚无际,湛泊不动,施于天下而不求报,生长万物而不求取。三光常耀,四时顺序。地法天德,玄黄相抱,阴阳交泰。天法道,道无形无名,无声无臭,至虚至妙。天地人万物,皆是大道所生,大道育成,所以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天若不法道,阴阳便不能升降,变化也不能感应。所以立万物之性,复万物之命。

道的力量,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生天生地,鬼神帝圣,都是由道的自然功能所分化。

夫子的意思我明白了,做人做事都要效法天地万物,因为它安静柔和,无私无怨地承载一切,养育万物而不居功;包容万物,普施阳光雨露而不求回报。

话是这么个意思,做到却很难。

说到当前的朝局,赵汝愚坦言,新皇上任,百废待兴。若为身谋,应当坚辞回避


状态提示:第四十七章 好强的帝师班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