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穿着一身黑衣,尽管海风很大,甚至那白浪有时候都会被拍上城墙,可是那个人却木然不动,只管向大海望去。
士兵只是偶尔的朝那里看着,刚刚换岗的他,并不知道那个人是谁,但是他知道,肯定是军官,寻常的士兵这个时候,大都在兵营里头休息,谁会闲着没事站到那边看海?
海,有什么好看的?
为什么会这样?
凝视着大海,看着那海上的风浪,尽管风浪拍打在礁石上飞溅出的浪花,时而会落到他的身上,落在他的脸上,但朱明忠仍然站在这,他的神情中仍然带着难以置信的模样。
为什么会这样?
他怎么就死了?
为什么?
为什么会提前了?
原本朱明忠曾经想过,郑成功也许会英年早逝,如历史上一般,可无论如何,他都没有想到,郑成功会走的这么早,比历史上走的更早!
甚至和历史上相似的是,他同样也是被活活气死的!
在历史上,在父亲被杀、永历被杀之后,面对忠孝不能两全的境地,面对无力回天的困境,抑郁成疾的郑成功被郑经的荒唐行径给活活气死,而现在,同样也是被郑经气死。
历史,走了一圈,又回到了这一步,一切都是如些的……古怪,甚至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也许历史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已经改变了那么多的话,朱明忠恐怕真的会相信这一点,甚至因此而心灰意冷。
“哎……”
看着那海的尽头,朱明忠在长叹口气的同时,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了第一次见到郑成功时胆战心惊,尽管当时几度险些丢掉性命,但是最后,却侥幸活了下来。
若非是郑成功,又岂有自己的今天?
一直以来,对于郑成功,朱明忠都怀有一种崇敬的心情,无论后世的某些专家们如何言道着他“后期”如何沉迷于家族之业,进而“如何逆历史潮流、抗拒统一”,但在朱明忠看来,郑成功从来都是汉人的民族英雄。
与文天祥、岳飞他们一样,都是民族英雄,或许他们“不识时务”,或许他们并非“俊杰”,但是,这个民族之所以能够传承五千年,正是因为这些“不识时务的之士”“逆潮流”而动,方才淬炼了这个民族的魂魄!
至于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不过就是一群当不够奴才的混帐玩意罢了。
曾几何时,郑成功在朱明忠的心中,只是一个令人景仰的历史人物,但是穿越之后,接触到那个有血有肉的国姓爷之后,对他的景仰并没有丝毫的减少,甚至更加的景仰了。
只有身处这个时代,才知道什么是“螳臂当车”,才知道,郑成功是用什么样的精神去试图力挽狂澜,或许,在另一个时空中他失败了,但是他从未曾放弃过。
难道他不知道,什么是以卵击石?不知道什么是螳臂当车?
他都知道,甚至比谁都清楚,但是他却一直在努力着,战斗着!
大丈夫至死方休!
现在,他死了!
泪水又一次从朱明忠的目中滑落下来,郑成功死了……他为何不能安然接受这七切?为何不能面厚心黑的接受这一切?他做不到,因为自尊心使然,因为他不愿意接受这等耻辱!
耻辱,在另一个时空中,南京的失败、永历的身死、复国的无望……所有的一切压在他的身上,是何等的绝望,而儿子的荒唐,更是让他绝望至极,因为他知道,也许,真的无力回天了,后继无人了。所以才会郁疾而死。
而这个时空呢?那样的耻辱,他同样无法忍受,无法接受,或许,这就是精神上的洁癖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念叨着李清照的这两句诗,朱明忠从郑成功气绝身亡上想到了国人的秉性。国人又有几人能理解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曾几何时,朱明忠也不能理解,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明明他只要回到江东,便有机会东山再起,可他为何不渡?
仅仅只是一河之遥,对他而言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直到后来重读《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朱明忠才明白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崇高含意:“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因为有愧于心,终于放弃了生还的机会,毅然地选择了死——“以死谢江东父老”。项羽的弃生赴死,是刘邦等人无论如何做不到的,也正因如此才让后人扼腕不已,甚至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难道,他就不知道,什么是忍辱负重?什么是卧薪尝胆?
项羽或许失去了生命,但却留下了涵盖千秋的知耻精神。而知耻是人类道德的基石,是社会良好风气的源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品质。人一旦不知耻了,必定堕为类似动物的“非人”,什么丑事、恶事、无人性的事,都干得出来。也正因如此先人将知耻视为“士人精神”的灵魂,是士人为人处世的生存底线,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原始动力。因为知耻,士人才有了“见侮而不斗,辱也”的理念;“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志。
可惜,这种知耻精神,经历了蒙元的奴役之后,在国人的身上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