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栗道:“吾在天津府时,常见中原流民,或沦为客户,或从事工商。近日武好古欲图高丽,又在大肆招诱中原无田贫户前往高丽落籍。开出的条件就是计口授田,一人授十亩,五口之家便授五十亩高丽国良田。而且授田后两年免税,三年减半,高丽农民银行还会提供低息贷款……吾国若不体恤贫户,只怕两年之内就会十万户中原之民往迁高丽了!”
北高丽大约有800万亩可授耕地,另外马植统治的延边府还拥有200多万亩可授耕地。两者相加超过000万亩{马植在得到南高丽地盘后会交出延边府,他的军队也会迁往南高丽,土地自然上交}。武好古打算拿出一半土地授予新的骑士、府兵,剩下一半用来招募中原移民。差不多能招诱十万户,五十万口。
有了这五十万移民,再加上授在高丽半岛的府兵、军户,以及还自认为汉人的半岛居民。高丽半岛上很快就会有00万以上的汉人……这块地盘可就不难消化了。
在消化了高丽之后,周国的力量就更加强大了!不仅土地增加了两三千里,人口也多了几百万。而且还从海上形成了多宋国东部的包抄!
何栗眉头深皱着言道:“如今中原民生艰难,离乡背井,四处奔走的流民渐多,如果朝廷不安置他们,便是不出乱子,也会流入周国,为武好古所得啊!”
中原地区的自然经济正在遭受周国和东南沿海的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产生了不少破产丧家的流民。
而且现在朝廷也不招流民入伍当兵,所以许多流民没有生路,就很容易被周国划拉过去了。
毕竟周国人少地多,工商业也发达,谋生真是容易太多了。
所以这几年,每年都有至少十几万中原百姓流入周国!
现在武好古开出了授田的诱饵,很显然是想加大吸引中原流民的力度。
陈东摸着胡须,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文缜兄言之有理!以往朝廷可以不抑兼并,因为天下并无二家。可如今情况不同。天下流民确实有了个安乐去处了!”
张浚也道:“周国得民越多,其国力就愈强。对于朝廷的威胁也就越大!文缜兄,少阳兄,咱们都是读书人,可不能坐视天下陷入纷乱啊!”
“对!咱们不如再上一疏于天听吧!”这次提出再进行上疏的是个十岁的少年太学生,名叫欧阳澈,是来自江西的才子。和张浚同一年入太学。在上书言事这方面,也颇为积极。
“不妥,不妥,”何栗摇摇头道,“此事涉及检地清田,便是四学生中,也多有非议。”
“文缜兄所言甚是,均田之事,不宜发动学生上疏。”又有一名二十来岁的白面儒生接过话题,“咱们不如成立一个学会来推动均田吧。”
“长昱兄的提议不错,在下附议。”另外一名上了点年纪,微微有点驼背的儒生接过话题,“学会的名称不如就叫复古学会。”
提议好像不错!何栗冲那人望去,有点眼生。
陈东笑着说:“这两位都是太学中的才子。”他一直年轻的那位,“这位姓左名钺,字长昱。”他又指着另一人,“这位姓刘名余,字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