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卿,可有高俅的消息?”
“回陛下的话,昨日权摄河北宣抚使事的纪忆(许将怎么都不肯在高俅出阵后权摄宣抚事,只能让转运使纪忆权摄了)上报,辽兵大队已经从黎阳附近撤退,正沿永济渠北上。看来黄河之防已无大碍,请陛下放心……”
“朕问的是高俅!”赵佶打断了张叔夜的例行报告。
大约一个时辰前,他已经听过同样的报告了。
在得知武好古攻破燕京的消息后,他已经知道黄河防线不会有任何危险了——至少危险不会来源于辽兵!但是高俅的处境却让他寝食难安。
因为武好古攻破燕京的露布飞捷传递的实在太慢了,八天后才报到开封府。开封府和燕京相距不过1500里,而且交通线路都在黄河以东,根本不会被辽兵切断。按照六百里加急的速度,三天就该到了。即便因为备战的原因,河北各地截断了各条河流上的桥梁,使得六百里加急变成了三百里的急脚递,五天也该到了。可是这个消息偏偏花了八天才传递到开封府!
为此赵佶还亲自问了进奏院的官员,得到的回答是武好古并没有在攻占燕京后马上派人报捷,而是等待了三日,等经制军务的杨戬北上到达河间大营后,才联名向开封府报捷,这样留给邮驿的时间就只剩下五天了。而且从燕京城到界河的这段路线很不好走,还有小股的辽兵活动,因此又有所耽误。
程序上的确有点小问题,不过有克服燕京的大功,这些都不是事儿。唯一的问题,就是将高俅置于险境了。
如果耶律延禧得知燕京失手,那么之前达成的和议自然就作废了。燕京可是大宋想了一百多年的宝地,现在好不容易打下来了,怎么可能交还给契丹人?而辽国也一样不可能轻易放弃燕京,所以两国之间的战争肯定得继续。
当然,耶律延禧也不可能在后路快被武好古切断的时候还在黄河北岸滞留。燕京被攻破的消息太可怕了,一旦在耶律延禧军中传开,不用打,人心就散了!
而且因为燕地被武好古占领,耶律延禧和大后方的联络也会出现问题,说不定会有另立新君的事情发生。
所以耶律延禧一定会走!
但是在走之前有可能最后和高俅决一死战——因为根据赵佶的旨意,高俅是要率部“护送”耶律延禧北去的。
耶律延禧在得知了燕京被攻破,宋辽战争无法结束之后,怎么可能容忍高俅在他屁股后面跟着?
因此赵佶在得到武好古的露布飞捷后,马上就开始担心起高俅的安危了。
而且现在大名府的关于耶律延禧北撤的汇报已经到了开封府,而位置应该距离开封府更近的高俅所部的报告却迟迟未到。
这让赵佶有了非常不祥的感觉。
被唤来面圣的张叔夜离开了崇政殿,只剩下一个坐立不安的赵佶在空旷的大殿中焦急的等待。
张叔夜也知道高俅凶多吉少了!在前一段时间,高俅的淇河大营同开封府的都军机司之间每天都有书信往来。
可是三天前淇河大营的信使没有按时赶到,前天又有都军机司派出的信使因为辽人远拦子马的阻拦而返回。
到了今天,更加不祥的情况出现,辽军北上,而高俅仍然失联!
高俅可千万别让耶律延禧给打垮了!张叔夜当然知道高俅手中的七千灵州精锐对如今的大宋有多要紧了。
攻破燕京的武好古和朝廷总有点离心离德了,不一定会扯旗造反,但不能再将之视为朝廷腹心的武力了。
这样一来,朝廷真正能掌握在手的精锐,就是童贯的朔方兵、高俅的灵州兵和四个将的模范新军。其中朔方兵不在眼前,只有灵州兵和模范兵在手头,其中模范新军又没有骑兵。毕竟在开封府要凑点骑马奔跑时不会掉下来的骑兵是很不容易的。而没有骑兵就不能野战,四个将的开封模范新军就只能沦为守城看家的部队。
要是有个什么万一,可怎么办呀?
带着满腹的心思,张叔夜回到了琼林宫边上的都军机司衙署,才一进入内厅,迎面就撞上一人,原来是王禀蒙着头出门。
“正臣,你这是……”
张叔夜抬头一看,从王禀铁青似黑的面孔上,他就感觉到不对头了。
“嵇仲,刚刚收到河北宣抚司总军机房的急报,高……高太尉在淇河兵败,损失了数千灵州精锐,本人也下落不明!”
“你,你说什么!?”张叔夜闻言也是眼前金星直冒,仿佛给人砸了一闷棍。
王禀又急又快地说:“高太尉在淇河兵败,损失了万余灵州精锐,本人也下落不明!韩似夫所率的相州团练军也同时兵败,损失了数千人,现已退回本境了!”
“怎么可能……”
“嵇仲兄,你自己看吧!这是纪忆之和高世宣(河北路总军机)联名的文牒!”
王禀说着话,就将刚刚收到的文牒递给了张叔夜。在武好古主持都军机司的时候,就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军令传送体系,虽然也在某种程度上依附驿站系统,不过效率较高。
一般情况下,都军机司收到的军情报官都要比守臣通过进奏官上报的早上一两天。当然也有例外的,譬如武好古攻破燕京的消息就是进奏院先得到的。
张叔夜展开了文牒细细看了一遍,没错!高俅的确兵败了。在耶律延禧退走后,河北宣抚司立即派出骑兵搜索淇河——永济渠之间的战场,不仅发现了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