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七年,注定是个多事之秋。
先是开春后各地水旱灾害频仍,庄稼歉收,流民四窜,饿殍遍野。朝廷下发的赈灾粮款,经过层层的盘剥之后,再发到百姓手里便所剩无几。
更有黑心的商贩和官府勾结,用陈米霉米更换救灾的粮食以从中牟取暴利。
天灾加上人祸,一时间受灾地区哀鸿遍野,上下震动不安。
当地官府主事的官员为了自己的乌纱帽,以灾后容易出现瘟疫为由,发动武力,强制圈禁灾民,焚烧尸体,妄图来个死无对证。
然而终有侠义志士,为国为民,伸张正义,杀贪官污吏,开粮仓赈济生死一线的无辜百姓。
百姓感念其活命之恩,举家相随,愿生死与共,成为几股不可小觑的民间势力。
隆庆帝得到奏报后,急得焦头烂额,直接御笔一批,急令各处剿灭谋逆势力,对于犯者立地诛杀,株连九族,对平乱有功者大肆封赏。
一时间当地剿匪官员,为了各人前程,不问青红皂白,但凡是有点各不寻常的,立刻下令诛杀全家,祸及邻里。
本来未生叛乱之心的百姓,此番为了活命,也不得不加入义军的队伍。
朝廷下令剿匪半年,非但没有收到成效,反而使得反对朝廷的势力越来越壮大,大有由地方到京城,窥视宝座之势。
这还不算什么。
隆庆帝因此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仓促间决定彻查朝中官员,看是否有人胆大包天,与义军里应外合。
在隆庆帝看来,山野小民不过如鸡子一般不堪一击,生死全由他一句话,如今事情之所以闹得这么大,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支招,说不得就是朝中的那些重要官员。
恰好有御史在此时风闻奏议,说是朝中有要员贩卖私盐,插手漕运,意图颠覆国本,且隐隐暗示,那要员在朝中一手遮天,结党营私,无人能够辖制。
所有的证词虽然没有明说,却都指向了如今权势煊赫功高震主的汾阳王李奉贤。
隆庆帝本就对汾阳王心存忌惮之心,如今听了御史的这番奏言,心中更是怀疑不止,又顾忌着昔日的秘密,不敢直接对汾阳王动手,免得对方狗急跳墙,揭露出他和西凉王私下勾结诬杀晋王满门的事情,干脆借着这次镇压暴民的事件,下令彻查朝中官员,实则是要将汾阳王的羽翼全部清理干净。
如此一来,不仅地方义军突起动荡不安,就是朝中也因此人心浮动,人人自危。
朝野上下,一片动荡。
就白氏这样不问朝事,一心经营自己的小家的后宅妇人,也察觉出了不寻常,一再叮嘱阖府上下谨言慎行,避免生事惹来灾祸。
就连此前她最是热衷的给冯淑嘉相看的事情,也因此而暂且搁置了下来。
这还不算,白氏还一再叮嘱冯淑嘉:“嘉儿,生意上的事情就是再重要,也没有人命重要。这些日子你尽量留在家中,芙蓉裳的事情就交给各店的掌柜打理吧。”
冯淑嘉为了安白氏的心,只能是笑着应了,然而私下里该出去做事的时候,却依旧出去不误。
萧稷和她透过底儿,这些都不过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奏,暂且不会有什么危险。
再说了,现在每次她出去,除了武安侯府的护卫,还有萧稷特地派来的暗卫守护,安全什么的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可是这种事情,又怎么能够和白氏明说呢?
白氏抬头看着晴朗无云的天空,暗自庆幸道:“幸好你们父亲因为西凉人有异动而暂且留在了边地,否则此时回到京中,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事情呢……”
“母亲尽管放心吧,父亲不会有事的,我们也不会有事的!”冯淑嘉掷地有声地安慰道。
白氏笑着拍拍冯淑嘉的手,没有答话,然而脸上的忧色怎么都解去不了。
再说汾阳王在大朝会上突然被隆庆帝当众告知这彻查朝中官吏这一圣谕,一时愣住了,强忍着怒气三呼“圣明”之后,回到府中便将书房的一应物什都打砸了。
汾阳王府从上到下都被汾阳王的怒气惊吓到了,就是往日最得宠的贞慧郡主,此时也不敢上前撒娇卖乖,生怕惹了汾阳王的眼,招来责罚。
一时间,整个汾阳王府上上下下冷肃瑟瑟,只有幕僚们来来往往,到外书房紧急商量对策。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自古以来的常理,本王也没有想过能得圣上一辈子的信任,然而却不料圣上竟然如此绝情,如今飞鸟未尽,他却已经打算折断良弓;狡兔未死,他却已经准备斩杀猎狗了。为人君者如此,实在是让为人臣者心寒!”汾阳王眉目寒肃,语气沉痛。
能在此时被汾阳王召进王府外书房商议对策的幕僚,自然都是汾阳王的心腹,如今听他这么一说,便知道汾阳王这是打算起事了,不由得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我等隐忍至今,为的就是今日!愿为王爷驱遣,肝脑涂地,在所不惜!”为首的幕僚起身表明态度。
其余人亦都起身,抱拳躬身,异口同声地附和道:“我等愿誓死追随王爷!”
“好!”汾阳王举杯,豪情满满:“诸位今日誓死追随的恩义,我李奉贤铭记在心,他日事成,定当厚报!”
戏台搭了起来,两方人马你方唱罢我登台,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搭台子的萧稷此时却闲了下来,还有功夫请冯淑嘉到清风茶楼喝茶闲聊。
一进门,冯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