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醉枕山河>第四十章 打算

前世世界当中,人才选拔的制度几经变化,由世袭制,察举制,九品公正制渐渐演化改善,最终,可以自由报考的科举制度的出现,结束了贵族阶层对于仕途的垄断。这种唯才是举不问出生的选拔方式,一直沿用到二十一世纪。

中考,高考制度在本质上和科举的精神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在根本上忽略参与者的出生,忽略参与者的年龄,忽略一切与参与者本身才能并无直接联系的条件,单纯的以考生在考题上展现出来的才能予以录取。当然了,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不论是在前世还是在此间的世界,都仍旧具有局限性,那就是并不接受女性参与科考。

科举考试几乎可以说是此间寒门学子通过自身努力完成阶级迁移的唯一途径。会试按惯例三年一次,前些年由于人才的缺乏,周文皇于周历初几年曾加试过两次,时至周历十年的时候已经恢复如初。

林甫有仔细想过要不要做文抄公的事情,最终还是在前辈大家们精彩绝伦的诗文下臣服了。心中安慰自己道,仕途是大事,怎可为了心中一些小情绪而放弃这么一个大外挂呢?

只要不到处写诗装逼就算不得滥用,林甫在科场上如此安慰自己道,然后便提笔写下了那篇过商论。

这实在是形势比人强,如今朝中科场糜烂,众所周知。自己若不拿出点前世的瑰宝来,还真保不齐就名落孙山了。

不过周皇朝的科举风气虽然很是不好,但其实可以理解。

因为这是一个权利交接的过程。手握兵权的功臣派作为开国以来最大的权贵派系,这些人的手里握着过大的权利一不利于国家的安全,二不利于国家的治理。所以对于这些功臣派力量的削弱是每个开国皇帝都需要做的事情。

而周皇朝的开国功臣派除了自家培养文人才子之外,也通过笼络寒门士子,给予他们一个更好的平台和机会,来笼络原本不属于任何一方的有才之人。

自己利用资源推荐寒门士子,待得这些士子取得了一定的官职品级和政治地位之后,就化为了自己派系的政治力量。

从理论上讲,这种交易其实是互惠互利的,因为士族阶层推荐的寒门学子总不至于太差,否则的话他们就无利可图了。

察举制又或者说举荐,本身就是这个作用原理。但是当今时期的周,掌权阶层大多是战功赫赫的军队系统居多,他们家族派系内现在年轻的小辈由于家族一直随军争战的原因,文治的底子并不好。

可当今的时局是重文轻武,国无战事,走武这一条道路难以晋升。走文道,经史子集的底子又不够过关,自然只有递条子走后门一条路可以走了。

说到底笼络来的寒门士子总是没有自家的直系血亲来的放心来的靠谱,林甫前世也看到过很多被举荐上来的寒门士子铁面无私,对举荐的权贵丝毫不包庇帮衬的千古佳话,所以从百分比上讲,当今周皇朝的科举中的权贵推荐,举“贤”不避亲的十有六七,真正有才能的,寥寥无几。

科举制度虽然名义上唯才是举,但林甫心里明白,这里面的门门道道弯弯绕绕还是很多的。毕竟就算是后世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考高考那么公平公正,找了关系托了人仍旧能够起到作用,更别提此间封建的世界,一位达官贵人的推荐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分量了。

所以说搞到最后,科场还是变成了权贵们规划未来朝堂势力的手段。

就连那位铁面无私,傲骨铮铮的顾大人,去年考完乡试后都提笔给林甫写了封推荐信,叮嘱他低调行事,去了京城之后去找某某某,说得林甫是一脸黑线。

看着眼前这位颇有傲骨的老先生对自己如此推崇,言语之间满是溢美之词,更是违背原则要替自己走后门,饶是林甫再厚的脸皮,心中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前世文放松的时候,常有主角诗会上大发诗兴,一口气把唐诗三百全抄了来,看得时候倒是拍案而起大呼痛快,却没想到穿越来做文抄公也是个需要技术的专业工种,对脸皮的要求竟然这么高。

所幸它同时也是个熟练工种,听得多了自然也就习惯了,脸皮也就一次次得厚了起来,这不,拿推荐信的时候就只是稍微羞红了点,上一次被请到总督府里做客的时候可是半晌手足无措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封推荐信犹豫再三林甫还是收下了。叶王爷和科场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自己去麻烦他有些不妥。

虽然林甫对自己的功底有信心,对先贤们的大作有信心,但对科场中的猫腻,还是有些了解的。

若是上头的人干脆把你剃了出去,那答得再好也是没用的。

顾大人本以为他直接会去参加月余后的春闱会试,却没有想到林甫并不着急,而是回到了王府别院,打算三年后再去京城。

其中原因有二,一是现今自己功法进步神速,速度快的有些诡异,去京城之后难免诸事缠身,不如这几年再拼一下,练到九级之后再动身。

二是因为小木子再有一年多就成年了,自己作为哥哥,这些年一直看着这个小丫头,心里着实把她当成了家人。

此去京城,见的机会就少了,不参加她的成年礼,于情于理都有些说不过去。

当然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己一旦动身去京城,神仙姐姐也就要离开啦。

她虽然不肯继承剑圣的位置,但想来她在自己离去之后要去做得,其实都


状态提示:第四十章 打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