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错天下>第一百七十九章 最后的机会

脱去甲罩,换上常服,但李景隆并未觉得轻松,反而有一种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是一种不能完全掌控的担忧,也是他从未出现过的担忧。

虽然,现在面临的情况和最初的计划几乎一样。

几乎一样,便意味着并不是完全一样。其中的差别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

最初的主动,是刻意等朱棣率军攻到京师城下,他则在此之前便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在京师危难之时击败朱棣,甚至这个危难还主动地包括了皇上有可能会遇到不测。

现在的被动,则是他调整了计划后还是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手中的兵权被迫让出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朱棣自己或攻来京师,或不攻来京师。

如果没有调整计划并且实际实施,他反倒不担忧,毕竟历史就那么记载的;现在的战事虽然大体趋势仍然和历史一致,但却有了诸多变数。

这是担忧的源点。

李景隆并不能确定这些变数是否会让历史真的改变,并由此而生出了他以前从未有过甚至从未想过的气馁。

毕竟白沟河失利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

面对任何人,他都不会将这种气馁表现出来,在易十三面前还尽量表现出人定胜天的决心,但独自坐在六百年望台时,他便由着这种情绪溢了出来。

堂堂一个穿越者怎么就这么失败呢?

这是他在气馁中问自己最多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会有许多客观或意外的影响因素,但最终他都会将原因归流于同一个人。

第五安。

之前的事情便不多说,单说这次白沟河之战。

虽然朱棣确实来了援兵,并且李景隆承认那一瞬间自己确实有些害怕,但朱棣毕的援兵毕竟只有两千人马,自己回过神来后必然会再度挥师冲杀过去!

只要能将朱棣擒杀,白沟河的胜利十有**会被自已收入囊中,而自己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动。

可惜,第五安弄断了自己的将旗,让那些无脑的军卒们瞬间溃败。

李景隆很无奈

但每次想到第五安,他经过简短的无奈之后,对自己的信心却是慢慢地恢复。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自己再如何失败,总比那个人强得多!

更重要的是,朱允炆一如继往地信任他!

这种信任不仅仅表现在朱允炆令他掌府军前卫指挥使一职,更重要的是当他说出大隧之计势在必行后,朱允炆经过犹豫、担忧、惧怕等情绪历程后,最终是下定了决心。

念头及此,李景隆深深吸入一口气,站起了身,暗道:“这是我最后的退路,也是我最后一次机会,切不可再有任何闪失!”同时眼神坚定无比,仿佛又回到了三年以前最初下定决心那一刻。

不再有任何犹豫,他招来胡为,道:“徐增寿那边可有什么异常?”

胡为道:“别的异常倒是没有发现,就是觉得此人好像有些太过冷静。不管哪位朝臣,总是关心打仗的胜负,独独他是一副事不关已的态度。”

李景隆沉思半晌,忽地一声冷笑,道:“叛徒就是叛徒!”

胡为迟疑道:“国公的意思是?”

李景隆道:“我带回来那些侍卫都是武林好手,你替我传话下去,让他们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京师留下十人,其余人都派到周边州府。”

胡为点头道:“那徐景昌是否需要监视?”

李景隆皱眉道:“监视是必须的,但他本人就是锦衣卫佥事,须得告诉侍卫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踪,别到头来没有监视到他,反被他监视。”

胡为领命而去。

李景隆负手踱步,面色寒冷,半晌轻声说道:“既然是最后一次机会,就别怪我心狠……”

…………

徐景昌狠下心来,等徐增寿进了密室,起身说道:“父亲,我决定将未人再送给李景隆。”

徐增寿微微一怔,道:“黄子澄虽然被罢了职,但那只是掩朱棣耳目之举,平素里商议国事,哪一回不诏他进宫?现在便将未人献出,似乎早了些。”

徐景昌道:“孩儿自然知道,但孩儿更知道李景隆此番回京师,必然要对卓敬、黄观等人下手。而且,目前我尚不能保证他就完全信任我们,所以不排除他也会对我们下手,所以……”

徐增寿沉默半晌,道:“燕府十二支人,寅、午、未、戌、酉、亥六人在京师,曹国公府的午人早死于眉州,魏国公府的亥人黄安、城守百户戌人陈松在朱高煦他们逃离京师时双双死去,寅人和术被皇上亲自处决……”

徐景昌点头道:“现在酉人在宫中,宫外只有黄宅的未人,这是燕府留在京师的唯一暗线,按理说确实不该舍了他。但现在事非寻常,舍了他也是壮士断腕之举。”

徐增寿皱眉不语,半晌问道:“你为什么总怀疑李景隆不信任我们?照我看来,自从我们将寅人送给他后,他便对我们颇为信任啊。”

徐景昌想了想,道:“孩儿在锦衣卫任职,可能听到的消息比较琐碎一些。”

徐增寿不是很明白,但见徐景昌神色坚定,便道:“既然你主意已定,那就照你意思做。”正欲转身离去,又像想起什么,再道:“燕府十二支人,为什么京师只有六人?其他人在哪里,你们锦衣卫可有消息?”

徐景昌道:“是有一些消息,但未必准确。据说朱棣在若干年前便将那六人派到残元、鲜朝国、倭国去了。”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九章 最后的机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