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一路隋行>第291章 国同俗异

杨广听了王韶这话,颇不以为然,当即反驳他道:“王长史此言差矣。自古从来都是吃粮当兵,河北道治下既有上百万户人家,只要朝廷肯出粮晌,何愁征召不来足够的兵源呢?”

王韶淡淡一笑,拱手道:“王爷可曾听说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话。下官之所以被圣上选中,充任殿下的府僚,多半是因下官原系出身于并州王氏的缘故。关东、河北一带,与关中颇为不同,首先就是这里世家豪族林立,在民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我方才说到的河北道治下户口百万,只是据实而言,单就各州郡人丁帐薄上记载的数目,可能不足此数的十之一二。概因绝大多数小户人家,为逃避兵役、租调,不惜舍家为奴,甘当世家豪族的奴仆,附庸,更有私下买通村正里长,男变做女,壮化身为老,不受征召的,凡此种种,岂是王爷在关中时见得到的?”

杨广并非从未听说过关东重门第、世家,可如王韶所说,州郡帐薄上所记载人丁数目与实有人口数量相差如此巨大,还是头一次听说。当下半信半疑地问王韶道:“依王长史之言,这些世家豪族的势力未免也恁大了些吧,但不知他们一家名下通常有多少小民百姓寄身为奴?”

“仅就下官所知,单是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这两家,其名下寄身为奴者就有十万之众,下官出身的并州王氏名下有奴、佃总数也在七、八万口。”

“那岂不是以一家一姓之实力,就足以组建起一支上万人的军队了吗?如此说来,朝廷只须收拢住这些世家豪族,不就可以征召到足够的军卒了吗?”杨广惊诧于关东、河北世家拥有如此强大实力的同时,也禁不住想当然地说道。

“王爷把这件事看得过于简单了些。”果然,王韶敛起笑容,异常郑重地答道,“依汉魏以来四五百年前通常的说法,只有三世以上为宦者才能称为一州一郡的世家门第,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这些国姓世家,世代传承已历百年以上,门第之内,祖制族规森严,又岂是一朝一代一道诏命能轻易收拢得住的。这也只是其一。

若说其二,之所以现下难以在关东、河北一带征召到足够的兵源,则不仅和这些汉人世家豪族有关,还与东魏、北齐的兵制有着很大的关系。与前朝及我大隋颇有不同,东魏、北齐两代实行的府兵制更像是所谓的族兵、坊兵制,这两朝的所有军队并不直接效命力朝廷,而是效忠于统军的将领,即便是北齐一朝充任禁军的六坊军,也都是首先效命于六坊的统军将领,而由统军将领再效忠于皇帝的。由此,凡府军所需日常糗粮,概由统军将领私家供给,从而将卒之间形成了牢不可分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也是当今圣上登极不久,就颁下明诏,令府军人皆改回旧姓,不必再随将姓的主要原因。但因关东、河北一带家兵、坊兵制历时已久,可谓是根深蒂固,要想以朝廷的名义在这些地方征召丁壮入伍当兵,确实不是一件易事。”

杨广虽然听不大懂,但也能从王韶的话中听出,朝廷之所以在河北道治下各州郡征召不到足够的兵源,组建新军,抵御突厥入侵,大抵和当地的世家豪族,以及东魏、北齐两代数十年间推行的兵制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是他更加不明白的是,王韶为何要急吼吼地在他抵达并州的头一天,就向他说起这些。

从杨广略带迷离的眼神当中,王韶似乎察觉出了什么,立马将话题扯了回来:“昨夜灵石堡一战,晋王骠骑营折损近半,王爷急欲寻胡寇报仇雪恨的心情可谓是人同此心,下官也能深切地体会得到。方才下官之所以要跟王爷讲说起行台治下面临的最大两道难题,就是为了提醒王爷,眼下正值朝廷多方用兵的危急关头,千万不可图一时之快,置朝廷大局于不顾,转守为攻,贸然出城邀战突厥,以至酿成大祸呀。”

“照你这么说,一日招募不到足够的兵源,咱们便须缩在这城中一味地被动挨打了?”听王韶提到灵石堡一战,杨广忍不住脱口而出,质问道。

“王爷,下官位居府僚之首,不得不提醒王爷,圣上命王爷出镇并州,首要之责是要力保疆土不失,而不是寻机与突厥开战的。”王韶毫不避讳地直言相告道,“在王爷抵达并州前,下官和张仆射等行台同僚本就不赞同卫王集重兵于临榆关,主动进袭营州,原还一心指望着待王爷到达并州时,能够力劝他罢兵休战,但以稳守关隘为重,不承想王爷初入并州,即完全不顾敌我兵力之多寡,急欲为死伤的骠骑营将士报仇。下官受圣上重托,不得不对王爷稍加匡正,以免王爷误入歧途,犯下大错。”

“灵石堡位于并州城以南,与并州近在咫尺,难道突厥人打上门来了,你还要本王甘心情愿地挨打不成?”杨广忍无可忍,拍案而起道。

“恳请王爷立时写下一份书信,命人紧急送往临榆关卫王中军,促请卫王急调两万兵马赶回并州,以保并州无虞。”王韶头也不抬,以近乎命令的口令向杨广说道。

“你,你......”杨广气得浑身颤抖,用手点指着王韶,恨不得将他一刀砍了,方解冲天之怒气。

“昨夜偷袭灵石堡的突厥人马,不能排除系沙钵略率统主力部队的可能,单凭并州城中这万余人马,一旦突厥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很难确保并州城不失,为守土大局计,但请王爷立即传书卫王,回兵增援藏并州吧


状态提示:第291章 国同俗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