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大戏骨>1311 满分登场

静静地端着咖啡杯,那苦涩的香气缓缓氤氲,眼眶之中的温热悄悄地消失在了那懒洋洋的雾气之中,最后化作了嘴角那一抹心满意足的笑容。

按照常理来说,文章已经结束了,有头有尾,主题核心思想贯穿一气,不需要增减了。但停顿了片刻,认认真真地思索片刻,迈克尔还是将咖啡杯放了下来,再次将双手放在了键盘之上,决定添加一段。

即使这可能会破坏文章的完整性。

“在这部作品之中,科恩兄弟选择了蓝礼-霍尔来饰演勒维恩-戴维。无疑,这是完美的选择。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

勒维恩静静地注视着舞台之上的演出,伴随着悠扬旋律的响起,他的嘴角轻不由轻地小小地勾勒起一个浅浅的弧度,瞳孔之中的焦点慢慢地涣散看来,卸下心防之后流露出了一丝丝的爱慕和神情,一闪而逝却炙热如火;随后,那抹神色缓缓消散,流露出了一抹苦涩和哀伤,刹那间,心痛得无法呼吸。

一个眨眼,眼睑低垂之间,却将所有的情绪掩饰而去。

就是这样一个短暂的镜头,清晰而细腻地讲述出了勒维恩内心深处的秘密:舞台之上表演的三个人,一个是他的朋友,一个是他朋友的妻子,一个是昨晚刚刚认识的民谣歌手。他爱慕着朋友妻子、嫉妒着民谣歌手、鄙夷着朋友。

那些复杂而深刻的情绪,全部的全部都隐藏在了一个镜头的惊鸿一瞥之中。

细腻而丰富、错杂而内敛的表演方式,霍尔赋予了勒维恩一个鲜活而真实的灵魂,眼波流转之中的身材光芒闪耀了整个大屏幕,整部电影的所有重量都落在了霍尔的肩头之上,但他却再次成功地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更重要的是,霍尔奉献了二十一世纪以来电影之中最精彩也最动人的现场演出画面,民谣与角色的融合、歌声与故事的契合、情感与内核的交织,所有一切都是如此动人而深情,就像是一个让人拒绝醒来的美好梦境。

尽管有些不可思议,但这无疑是霍尔个人职业生涯的最佳表现!

尽管有些匪夷所思,但这无疑是科恩兄弟职业生涯的最好作品!

在电影的开始和结束,一盏灯光、一把椅子、一把吉他,这就是舞台的全部,勒维恩轻声哼唱着,’绞死我吧,哦,绞死我吧,我将不久于人世。我不在乎绞刑,但可怜见的,我不想永远被困在一方坟墓中,我曾足迹遍布四海。’

也许,这就是电影最美好的模样。”

画上了最后一个句点,迈克尔就这样愣在了原地,脑海之中总觉得还有事情没有说完,但想了想,终究还是选择了放弃,思绪依旧深深地沉浸在“醉乡民谣”的电影画面之中,无法自拔,后劲着实太过强大。

晃神了片刻,这才补上了自己的评分:

四星。

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评分系统是保持一致的,满分四星制,换而言之,迈克尔的评价就是满分。

迈克尔知道自己不够理智。

他应该保持相对客观,给予更加中立的评论;但事实就是,影评人的工作和观影的感受,本来就是一个主观的举动,喜欢和厌恶,赞赏和批判,终究还是发自于每一个影评人内心的喜好。

更何况,如此久违的热情和冲动,这才是电影的本质,不是吗?

确定了最后的评分之后,迈克尔这才端起了咖啡杯,慢慢地开始享用起来,并且重新阅读一遍稿件,自行完成校对,只是,耳边那悠扬的民谣和苦涩的咖啡着实有些格格不入,他应该更换一瓶啤酒才对。

与此同时,“帝国”杂志的影评人肖恩-莱维也刚刚完成了自己的稿件,正在校对。他选择了一家酒吧撰写稿件,手边放着一瓶啤酒,但耳边的喧闹声也着实有些恼人,幸运的是,今天的稿子还是一鼓作气地完成了。

“这是一场漫长而恢弘的告别。”

在标题旁边,赫然标注着肖恩的评分,四星。

这意味着,这也是一篇满分稿件;并且,这也是一篇来自专业媒体的稿件。

“观看科恩兄弟的作品总是有趣的,隐藏在镜头背后的黑色幽默,往往是对社会、对生活、对现象的嘲讽和戏谑,他们的镜头轨迹、光影运用和剪辑处理能够赋予电影一种独特的质感,这一次,他们又成功了,奉献出了一部令人感动也令人悲伤的作品。

但这一次,我却认为,这是一部属于蓝礼-霍尔的电影。

电影讲述了1961年格林威治村的一个故事,关于一个落魄民谣歌手的故事。不过,他不是鲍勃-迪伦,而是戴夫-范-朗克。

谁是戴夫-范-朗克?

正确。当脑海里产生这个疑问的时候,不用怀疑,那么就说明理解是正确的,科恩兄弟所传达的意思也准确无误地抵达了观众的脑中。因为戴夫-范-朗克就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小人物,和故事的男主角勒维恩-戴维斯一样。

这是一个充满无数可能的故事,记录了勒维恩在短短不到一周时间里的生活,在格林威治村之中来来回回的奔波着,在一件又一件的破碎琐事之中,消磨了所有的体力和精力,最终还是重新回到了原点。

关于民谣、关于生活、关于梦想、关于艺术、关于时代、关于成功、关于坚持、关于选择……我相信,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在故事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但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关于告别的故事,一段漫长的告别。

告别亲情。告别


状态提示:1311 满分登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