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混在古代搞工业>第七十五章 我给你们讲课

用书山战术惩罚不良学生的这种套路,原来老先人们都已经尝试过,孙奇暗叹上辈子的抄十遍八遍什么的都是太嫩了,这个竟然直接让自己抄一百遍论语,论语全文大概一万五千字左右,既然老师的惩罚力度这么大,学生的偷懒水平一定也不赖,笼统算下来一百遍大概就是一百来万字。

“这个,老先生,小生是今年落第的秀才,在那边的秀才班听学,今天冒昧来打扰,真是不好意思,小生旁听了片刻,觉得老先生的课程有许多缺漏。”

江南文正书院不像沟底村孙奇创办的浙东第一学堂工儒兼备,文正书院只重视治国教育,自古浙东多出王侯将相,文正书院历史悠久,相传是先秦大儒张中书在浙东地区任职时所筹办。

其师资力量,不言而喻,教书先生尽是些浙东地区某个时代的甲等举人,实力雄厚,与荆州的岳麓书院,蜀中的江郎书院,塞北的风云书院同称‘大汉四大书院’。

这些名校就相当于上辈子天朝的某某大学,某某地区的几大名校。

原来名校的排比在哪个时代都是理所应当的。

在名校教书,总有一种名校情节,就是认为自己说的话,教授的知识,就好像爸爸说给儿子听的话,必须听,一定要听,否则就是对我不敬重,不尊重,这与大汉盛行‘尊师重道’的国策是分不开的。

“你个小子,既然说老朽教书不好,那老朽倒是想看看,你个落第的秀才能说出几朵花来。”

周敦宜气得不轻,这么多年了,还是第一次有人质疑自己的教学方式,虽说自己已经远离科举几十年了,但是每年自己的学生里,中举率可是居高不下。

班级里的小少年们早就受不了这周敦宜的照本宣了,纷纷扬起小脑袋看着这个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的书生。

“大哥哥,算了吧,周敦宜老先生在文正书院威望很高的,和书院的学官们关系很好呢。”

那个踢蹴鞠的少年见孙奇竟然敢质疑贤人,顿时有些心虚,将头埋在孙紫燕身后,不敢露头。

孙奇却是笑了笑,踱步走上三尺讲台,将老先生手中的书本扫了一眼,周敦宜向后退了退,他觉得这个书生像个盗贼。

孙奇扫了一眼黑板上的板书,淡淡道:

“首先,老先生的总体思路就不对,教书育人,应该使孩子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而不是全部灌输这种大道理,试问前朝现世,通过中举进入朝廷管理系统的人,能有几百位?我见老先生尽说些之乎者也,殊不知近些年的科举,已经出现极大的变革。”

周敦宜再次退后半步,眼神左看右看不知落在哪儿,脸色阴晴不定,仿佛孙奇这番言论如雷贯耳,受到极大惊吓。

“小生虽然落榜,但是对于现在的考试,却有很大把握,通过近些年的考试,朝廷越来越重视对工程技术方面人才的培养,一些技术人员在州郡府中,受到的待遇丝毫不下于文人墨客,老先生难道还在用几十年前的教学方法来教育儿童,岂不是把人往歪路上引导?”

孙奇再次反问,周敦宜老先生顿时大叫道:“你有本事你来讲课,你个落榜的书生,有什么资格教说老朽,你能让这些调皮的孩子们上课不睡觉,不四处张望?如果你能办到,老朽愿意把你推荐给学院。”

周敦宜气疯了,虽说这些年来自己不做书生了,但是对于近些年来科举试题的考证,他也听到一些风声,科举考试在举行一场大的变革,但是试卷的内容,就算是题目,自己也读不懂,什么交通水利,机械工程,题目都不懂,何况做题,但是好歹自己也中过举,有过功名,所以在文正书院也谋了一个教书的差事。

对于教书,孙奇只在浙东第一学堂给人做过科普课,让他教书也不是什么难事,不就是吹天吹地吹空气么,先贤梁伟人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对少年的教育。

上辈子的洋务运动,虽然在末期开始大量重视留学生活动,重视新学教育,但是碍于基础单薄,基础教育意识差,只得半途而废。

“没问题,请老先生也听一听小生的教课,小生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教书先生。”

要说孙奇落榜了,其实榜单还没放呢,只是孙奇摸不准题考官阅卷官能否读懂他的卷子,要是读不懂,那就没人识货了,只能准备明年再来。

孙奇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昏昏欲睡的同学们,着实很心痛啊,这个上课睡觉的毛病,真是每个时代学生们的诟病,当然自己也有过,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早起晚归,他现在已经摆脱这种恶习了。

“两条山谷,中间有一条深达万米的壕沟,问用什么方法能通过这条壕沟?”

孙奇随便在某某工程基础这本书上找了一本思维发散题,这对于当代,已经有很大难度了,伍秋月的乡试第三大题,就是问如何能加快南北运输速度,伍秋月回答的是改造道路交通,伍秋月没敢回答蒸汽机车,因为什么事物,都要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否则还不如不出现。

上辈子米国有个人发明了自行车这个东西,但是大家都不接受,直到后来人们的交通意识强健后,这种自行车才大卖。

“什么嘛,搭个独木桥不就过去了?”

有个孩子伸着懒腰,打个哈欠道。

“对啊,有桥嘛,这么弱智的问题。”

孩子们议论纷纷,但是孙奇一个反问就把


状态提示:第七十五章 我给你们讲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