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红星照我去战斗>第三三四章 东进序曲 下

大名县位于冀省东南部,隶属于邯郸,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

经过十几天的隐蔽行军,张城率领的教导师主力在八旅的接应下已经在大名县完成集结,除了教导八旅就地在冀东南发展外,其余各部将分批进入齐鲁地界。

由于日军和民党军在徐州周边地区大打出手,此次教导师昼伏夜出隐蔽行军并未遇到什么大的麻烦,只是日军占领华北地区后对当地百姓的大肆迫害让部队始终憋着一股气,恨不得马上挺进齐鲁,将齐鲁的日军杀个一干二净。

教导师在大名县内安营扎寨后,张城便通过电台向总部汇报了教导师的行军进展情况,并向总部报告,教导师主力很快就要挺进齐鲁,教导八旅将留在冀东南创建渤海抗日根据地,大力开展敌后抗战,大肆扩充革命队伍,以支持我八路军的抗战。

历史上,渤海敌后抗日根据地原本是由张城如今的搭档萧骅一手创建的,当时萧骅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兼343旅政委,他率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冀鲁地区后,整编地方抗日武装,建立党政军各级组织,创办抗日军政学校培训干部,团结民党军高树勋部抗日,并先后组织了韩集伏击战、三打灯明寺、激战大宗家等战斗,打击了入侵的日军。

在冀鲁边区,自1939年底始,边区的党政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反“扫荡”、反“蚕食”、反磨擦斗争。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陆续侵占了清河区、冀鲁边区境内各县城及较大村镇,开始了频繁的“扫荡”、“清剿”和“蚕食”,推行所谓“治安强化”运动。清河区、冀鲁边区的抗战形势日益恶化。

1939年10月,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帅等就清河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给予重要指示。在许世有所率领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的支持下,清河区在黄河入海口两岸广阔荒原地带创建了抗日根据地。

从此我抗日武装基本上跳出了原在胶济铁路两侧活动的狭小圈子,由被动转为主动。

不过此时由于张城的乱入,冀鲁边区乃至日后的渤海边区将由教导师来创建了,相比历史上草创边区的困难,如今教导师兵强马壮,想必很快就可以将此地的日伪军势力、民党敌后武装以及土匪武装扫荡一空,建立起清一色的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

此次留在冀东南发展的教导八旅经过了包头阻击战的磨砺后,战斗力大幅提高,邓骅独当一面的能力也初步展现出来,以他为首的八旅军官初步赢得了士兵们的信任后,指挥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

以教导八旅一万多人的兵力,再加上强大的武器装备,在日军重心还尚在徐州的情况下,横扫空虚的冀东南地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如果八旅使尽全力的话,甚至可以北上清河将渤海连成一片,很快就可以组建起渤海敌后抗日根据地,

不过张城是个谨慎之人,目前日本华北方面军、华中方面军两大重兵集团都在离齐鲁距离非常近的徐州周边,一旦教导师在冀鲁闹出的动静过大,万一日军回师冀鲁,那教导师可真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张城考虑了一会儿,觉得现阶段还是实施统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比较妥当,还不宜过度刺激日军,以免日军调转枪口,把战略目标从民党军转向八路军。

尤其现在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等兄弟部队和教导师相比,还比较弱小,并未在华北大地充分发展开来,万一受教导师牵连使得日军提前对华北发起大扫荡,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想到这里,张城心中挺进齐鲁的计划已经开始成型了,他的计划非非常简单,那就是教导师按照这个计划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在占据齐鲁广阔的农村大地,不使用教导师的正式编制,以八路军游击队之名,大力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敌后抗日运动,积极扩充部队积蓄势力,以冀鲁广大平原地区的庞大人口,教导师的兵力至少可以扩充三倍。

第二步就是在民党军陷入日军追击,常凯申即将挖掘花园口大堤前夕,教导师实施围魏救赵的策略主力尽出,大举进攻华北京畿要地,迫使日本重兵集团回援京师要地,教导师则在日军回师之前再次化整为零,返回齐鲁根据地,让日军白忙活一场,并促使民党军不需要掘开花园口大堤也能顺利南逃。

第三步便是在日军发起武汉会战和民党军激战正酣之时,张城再次集结教导师主力在华北地区大闹天宫,一举拿下齐鲁首府济南,并攻占除了沿海地区外的所有齐鲁大中城市,千百倍地发展齐鲁根据地,将齐鲁纵队的兵力至少扩充到五十万以上。

只要完成这三步目标,张城就可以把齐鲁根据地放心交给八路军其他兄弟部队掌管了,然后自己再率领晋陕绥野战部队、齐鲁纵队两大重兵集团挥师出关,和日本关东军争夺东北大地,实行战略大反攻的计划。

若自己能在苏联米国战胜法西斯之前率领教导师拿下东北大地,并反攻进入朝鲜的话,以东北工业基地的庞大体量,工农党的实力到时统一全国的话根本就不用三年之久,估计半年就可以打过长江去了。

另外,南洋也是张城觊觎的对象,后世南洋诸多小国在米日的挑唆下不断和共和国在南海起争端,这一世这些小国统统别想再建立起来了,张城一定要让南洋成为未来共和


状态提示:第三三四章 东进序曲 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