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掀起浪潮,他们就蜂拥而上,追着浪潮而去。人家说对,他们就说对,人家说错,他们就说错,人家说好,他们就说好,人家说坏,他们就说坏。他们不在乎真假,不在乎对错,虽说是活着,脑子却是一片空白,只知道人云亦云。
他们和都古奴隶的差别只是没有被关在圈里,不会被任意惩罚宰杀,能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用好的,仅此而已。唯一能诱使他们思考的东西就是私欲,和那些只会在私欲的驱使下思考和行动的动物一样。
他们欺骗自己,在内心里将自己塑造成聪慧、善良、谦和、友爱、无私的完美者,将所有的错误推给其他的人、事、物,从来不会反思自己,但他们自己却不认为自己是这种人。他们总是会说,我不完美,但我是个好人,或是我是个有瑕疵的人,但是我怎样怎样,还不至于是坏人。然而只要有人说他们不好,他们心中就会生出恨和怨毒来。
年轻时的拉莫吉斯认为,这样的人只配做牲口,因为他的祖先们就是这样认为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拉莫吉斯发现牲口也是能变成人的。成年的牲口比较固执,很难再转变成人,但是年幼的牲口可以。从那时起,拉莫吉斯就开始着手行动,将很多本该成为牲口的小孩变成了人。
奴性也是人性的一种,拉莫吉斯改变了人的奴性,这意味着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只不过难度有差别而已。就算是固执的成年人,只要环境合适,也是能改变的。
但是在拜伦斯父子看来,人性是固定的,是无法改变的。但这不是说有人一出生就是好的,有人一出生就是坏的,在拜伦斯父子看来,人在出生时的本质是不确定的。
但是人的生长环境是确定的,明集人养大的孩子会变成明集人,伊良人养大的孩子会变成伊良人。人的内在一旦定型,就基本不会发生改变了。这并非是因为它不能改变,而是因为基本上不会有人愿意改变。
伊利比人是善于改变自己的种族,但这种特质只是盲目的在追求优化,其判断带有绝对的主观性,他们觉得好就会变,觉得不好就不变。好在最终说服他们的人是格瑞,若是被恶人说服,伊利比人指不定会变成什么样子。伊利比人不会改变这种盲目追求优化的特质,所以善于改变自己的伊利比人在本质上也是不变的。
当然了,愿意改变内在的人还是有的,但数量极少,和全世界人比起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拜伦斯父子才会认为人性是固定的,是无法改变的。
麦尔的思想是格瑞灌输的,在下山的时候,他对于人性的想法和格瑞一模一样。但随着经历的增加,麦尔对于人性多了一份尊重。如今在拉莫吉斯的诱导下,他开始回忆下山后经历的点点滴滴,思考奴性是否真的可以被解放的问题。
格瑞给出的答案是不完全否定,但绝对不肯定。麦尔在思考过后,自己得出的答案是不完全否定,不给予肯定。
其实在人性方面,拜伦斯父子与拉莫吉斯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认为小孩子是必须要重点培养的。只要把孩子培养好,他们就会走上正途,变成一个有主观思想的人,反之则会变成受奴性驱使的人。
双方的矛盾点在于,拜伦斯父子认为过了节点之后,人性就无法改变了。而拉莫吉斯却认为,任性始终是可以改变的。而拜伦斯父子无法确定这个节点是在哪里,也许是在少年期,也许是在青年期,或是干脆因人而异。
但可以确定的是,拜伦斯父子也好,拉莫吉斯也好,他们都认为改变是一种主观行为。小孩子之所以容易改变,是因为他们的主观意识还不完全,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旦主观意识完全,人类就会凭借已经成形的主观意识进行自主抉择,外界因素的影响力就大大的降低了。
只不过拜伦斯父子认为绝大部分人不会主动改变自己,拉莫吉斯却认为只要进行合适的诱导,人类还是会主动改变自己的。可是不论是拜伦斯父子还是拉莫吉斯,除了小孩子以外,双方都没有足够的案例可以进行论证。但是即便如此,拜伦斯父子和拉莫吉斯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
从这一点上来看,似乎是拜伦斯父子的说法更合理一些,因为拉莫吉斯自己也是不肯改变的。但是拉莫吉斯想要解放的只是奴性而已,他并没有奴性,不在他理论的讨论范围之内,所以他的说法也是合理的。
由于拉莫吉斯的话已经引发了拜伦斯父子的思考,所以已经明白拉莫吉斯意图的拜伦斯父子不会和他争论什么。双方的理念不同,但是双方重视同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对于双方而言都很重要,那就是教育。
麦尔这次来找拉莫吉斯,就是来商讨教育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