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永世皇朝>第五十章 出兵上今县

这个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是有限的,在伊利比同盟和拉莫吉斯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之前,麦尔不会轻易加入战争。

伊利比同盟诸国一边与伊良人打仗,一边进行二次改革,各国的压力都很大。但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愿意帮助麦尔对抗潇湖家。伊利比人非常清楚这样做的后果,那就是在不久的将来,泰容人就会在潇湖家的号召下与伊利比人展开全面战争。

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伊利比同盟诸国通过信件联络,决定暂停二次改革,集中精力对付泰容人和伊良人。等伊利比同盟做好调整,时间已经到了新历135年的4月份。

拉莫吉斯的效率要比伊利比同盟快得多,在2月末的时候,他就已经将潇湖家周围的都古人王国召集在一起,自愿揽下皇帝的职责。3月中旬,拉莫吉斯管辖内的都古诸王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到了3月末,麦尔在拉莫吉斯的授意下,以腾炎女婿的身份,高调宣布拜伦斯堡及其盟友将加入潇湖腾炎推翻潇湖连通统治的战争。

此时潇湖连通的二十万大军已经兵临春山城下,腾炎据守春山城,与城外的敌军展开对峙。腾炎这边也不好过,潇湖连通的兵力优势实在是太大了,腾炎手下的联军被打的节节败退。由于这是关乎腾字辈一系生死存亡的一战,跟随腾炎造反的领主们都没有投降的意思。

新历135年3月28日,麦尔任命撒林与炎鹤为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的军团长。

第一军团辖希望城的五个团,一个临时组建的工兵团,以及两个临时组建的伊利比人团,总兵力八千人,算上随军民夫,总人数约为一万五千。第二军团辖拜伦斯堡的五个团,一个临时组建的工兵团,以及两个临时组建的莱汀人团,总兵力也是八千人,算上随军民夫,总人数约为一万两千。

4月1日,第一军团朝着上今县城的方向进发。同日,第二军团朝着里弥城的方向进发。上今县几乎是把拜伦斯堡的领地包围起来的,在出征潇湖家之前,麦尔必须把上今县给解决掉。韦林见麦尔出兵上今县,不敢与其硬碰硬,只能下令各城据守,不许出战。4月3日,麦尔亲自率领一支五千人的部队,朝着二十九村里的方向进发。

这五千人包括拜伦斯堡的火枪部队,曾经属于宜姗的护卫骑兵,以及麦尔的亲卫部队,剩下的则是民兵和随军民夫。二十九村里除了百村堡以外,无险可守。而百村堡的驻军士气低迷,再加上麦尔曾经从邪巫女的手下救过二十九村里,所以他的军队在二十九村里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只是围了半天城,百村堡就投降了。

二十九村里的人早已忍受不住韦林的压迫,在百村堡投降之后,他们就把韦林在二十九村里的产业指给麦尔的军队,希望他们去抢掠那些地方。麦尔见村民们盛情难却,只能让士兵们强行接收了韦林的产业。期间有一些韦林的死忠想要反抗,结果还没等士兵们动手,带路的村民们就抄起木棍之类的家伙把他们活活打死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指的应该就是韦林这种人了。在拜伦斯堡对上今县展开攻略之后,韦林的嫡系部队撤回上今县城。除上今县城和里弥城以外的城镇与村庄,根本就没有听从韦林的命令,纷纷向拜伦斯堡投降。

4月7日,第二军团抵达里弥山下。4月10日,第一军团兵临上今县城。两个军团都在投降的村镇中选出了一些士兵或民兵,让他们加入围城队伍。其中第一军团接收了大约六千名伊良人士兵,第二军团只接收了大约两千名伊良人士兵。

在麦尔出兵上今县的时候,拜伦斯堡的经济情况和粮食压力仍然没有减轻。所以麦尔给出的指示是“速战速决”,一定不要把战事拖到6月份,否则拜伦斯堡在9月份之前将无力出征潇湖家。

4月11日,炎鹤对里弥城发动了试探性进攻。由于里弥城没有城墙,韦续只能率军出战。韦续手里只有不到四千常备军,以及两千民兵,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炎鹤并没有仗着己方人多发起强攻,只是对韦续的部队射了几轮箭雨,给他的部队造成了不到百人的死伤,然后就匆匆撤退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炎鹤一直这样骚扰韦续。韦续以为炎鹤是在刺激自己,引诱自己主动攻击第二军团,每次都打的很保守。在4月15日的时候,韦续发现炎鹤的部队突然少了很多,正在他猜想炎鹤的部队去了哪里时,里弥城便被拜伦斯堡第一团和第二团攻破。

拜伦斯堡第一团的副团长兰仙是灵羽的亲信,她知道里弥神社密道的位置。虽然里弥神社已经被烧毁了,但密道却是烧不毁的。于是兰仙便提出了让大部队从密道绕后攻击里弥城的计划,但炎鹤不想放韦续和他的部队跑掉,就只派了两个团执行这个计划。

她之所以每天都对里弥城发起进攻,就是为了吸引韦续的注意,让他以为自己想从正面攻打里弥城。到了4月14日,炎鹤在撤兵之后,就让兰宁与兰仙带着第一团和第二团从密道绕到里弥城后方。这两个团在里弥神社的废墟里休整了一夜,到了第二天,等炎鹤再次率军与韦续对峙的时候,他们就趁机夺取了里弥城。

里弥城一丢,韦续的部队就军心大乱,炎鹤趁机发起进攻。她让那两千名伊良士兵打头阵,让拜伦斯堡第三团跟在他们身后前进。拜伦斯堡的第一团也出城夹击韦续的军队,韦续手下的士兵见大势已去,纷纷放


状态提示:第五十章 出兵上今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