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梦幻初唐>第五百七十六章 不知实务的文官

几日后,长孙皇后有令送往岭南,召白山回长安述职.原本命令李承乾想自己下的,却被他娘长孙皇后拦住了,长孙告诉他你还会太子,亲自处置对皇家有宫里的人不妥,毕竟未来是要当皇帝的,这样的命令由她这个皇后下达更为合适.

长孙说的没错,谁让人家老公是现任皇帝,儿子是未来皇帝.

召白山述职其实就是个托词,说的好点罢了.,其实就是把白山从皇家商队海上总管职位上调开,重新安排会长安担任原有的护卫之职,孰好孰坏看个人怎么想,但想来多数人都会觉得还是在岭南大权在握掌管皇家海上商队的好,怎么也比回长安保护太子干个伺候人的工作强.

这也算是皇家给其他各家的一个交代.

时间到了七月,从西域终于有捷报传回,侯君集率领大军大获全胜,高昌国被灭,高昌王智盛以及一些大臣被俘正在押解回长安.

只是奏报上说因为高昌不少大臣逃脱到鄯善,焉耆等邻国避难,为免这些人以后卷土重来,决定带兵去要人.

前边的灭掉高昌,抓住高昌王,满朝文武不管是当初赞成还是不赞成对高昌动武的都听得欢兴鼓舞的,毕竟大唐大获全胜了嘛.

可后边听到还要带兵到鄯善,焉耆等国家去要逃跑的高昌大臣,一干刚还高兴的不行的大唐百官可就傻眼了.

怎么一个回事,不是说攻打高昌给他们不尊宗主国一个教训的吗,怎么现在还要扩大打击范围了.

你带兵上门要人,要是引起冲突怎么办,要是西域诸国都开始敌视大唐怎么办,那大唐不是要陷入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了吗?

文官们都不干了,很少见的文官们竟然难得的完全一致.

不管是最反战的魏征,还是一向偏向军方的杜如晦,或者比较中立的房玄龄,又或者总是琢磨能给自己带来点好处的长孙无忌,总之不管是谁,是哪个文官,这次都不干了.

齐齐谴责侯君集等前线将领擅开边衅穷兵黩武,是把大唐至于道义之下而不顾.

特别是奏报里还提到了焉耆,开什么玩笑,人家焉耆是向大唐诉求,请求大唐帮忙的,结果现在大唐军队帮忙灭掉高昌后,又要对人焉耆动武,这算什么,这不是背信弃义,两面三刀的小人作为嘛.

三十六计,假道伐虢,这是玩到自己的藩属国头上了,还要不要脸了.

文官们群情激奋,要求皇帝立即下令让侯君集停止扩大战争的行为.

李世民虽然心里对侯君集如此知道自己的心意很是满意,不过文官们闹腾的太厉害了,众口一词反对,他当皇帝的都不得不做出妥协,下了让侯君集停战的命令.

不过命令虽然下了,至于能不能救下西域那些小国可就不好说了.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

侯君集带兵可是深的孙子兵法三味的,来回近两个月的时间足够侯君集把西域扫荡一遍了.

下了停战退兵的命令后,李世民就表露想法想将高昌改为州县建置,也就是直接收归大唐实质性统治了.

但反战分子魏徵再次出班极力劝谏道:“陛下刚即位时,文泰夫妇首先来到朝中拜谒,此后逐渐骄傲自大,所以加以诛伐。只问罪文泰一人就可以了,应当安抚高昌百姓,保存其社稷,立他的儿子为可汗,则皇上的威德及于荒远之地,四方民族都会心悦诚服的。如今要是将其地改置州县,那么还要经常有一千多人镇守,几年一换,来来往往死掉十分之三四,置备衣物,远离亲人,十年以后,陇右一带将耗费殆尽。陛下最终还是不能使高昌的粮食布匹供给大唐,正所谓分散有用资财以供奉无用之地,我觉得不可行。”

差不多的话,其实去年李世民决定出兵之前就有大臣反对时说过的,不过是所得对大唐的损失,褚遂良就说了:““王师初发之岁,河西供役之年,飞刍挽粟,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

意思就是大军开拔西域,陇右西疆靠近玉门西域的这片百姓都要服劳役,还得被征收粮草,一定是十室九空,几个州郡都会萧条下来,五年都恢复不到之前的样子.

但事实却是,大唐现在国库粮仓足够充足,根本不需要沿路百姓负担任何粮草,徭役也只是在大军路过只是负担百里协助运输一下罢了,需要时日不过三五天,在水泥路上行走,三五天服役的百姓根本没什么感觉.

十室九空完全就是文官自己不知地方情况而瞎想琢磨出来的笑话.

不务实,喜欢循规蹈矩按着陈年旧历按步照班教条的做事情,想事情,衡量事情是所有文官的通病.

世界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却埋在故纸堆里学习钻研上古,近古,前人是怎么处理问题的.

就名臣魏征都不例外.

他们以为打仗百姓就一定会遭殃,根本不知道还有发战争财这么一说.

就算已经有了东突厥,吐谷浑,吐蕃以及南洋等等众多的例子,他们也固执的认为打仗就是不好的,歌舞升平才是好的,对所有人都有利的.

但李世民不这么想,李世民已经吃到了打仗带来的战争红利的甜头,不然他也不会暗示侯君集对西域诸国动武了.

所以对于魏征的话李世民少见的没有接受,八月,他将高昌所在地改置西州,改欲谷设舍弃掉的可汗浮图城为庭州,并各设所辖县。八月二十一日,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留下兵力镇守。

这只是朝中发


状态提示:第五百七十六章 不知实务的文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