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倭国人拿出来的到底是什么宝贝,竟然引起一阵惊呼呢。
珊瑚。
没错,就是红珊瑚,和上午送给武元庆的那个是一样的品质。
但品质一样,个头上可就大大的不同了。送给武元庆的那个红珊瑚算上下边的基座也才多半米,可是现在抬上殿来的这个红珊瑚不算基座都能有一米出头的样子。
红珊瑚属有机宝石,色泽喜人,质地莹润,生长于远离人类的一百米至两千米的深海中。
是由珊瑚虫堆积而成,生长极缓慢,不可再生,而红珊瑚只生长在几个海峡(台湾海峡、日本海峡、波罗地海峡、地中海),受到海域的限制,所以红珊瑚极为珍贵。
在后世红珊瑚因为其价值被人们不节制的滥开采,导致其极为稀有,价格是涨了又涨,一涨再涨。
而在古代则是由于其开采的难度,毕竟是在深海中,为了开采这东西死掉的渔民不知凡几,所以使其同样被作为奇珍异宝被人收藏。
尤其是在中国,红珊瑚就被视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高贵权势,所以又称为“瑞宝”。像现在吐蕃那边喇嘛高僧多持红珊瑚制成的念珠,而后世清朝的时候,二品官上朝穿戴的帽顶及朝珠系由贵重红珊瑚制成。
红珊瑚数量稀少,得之不易,特别是高达二尺以上得珊瑚树更为罕见,而现在倭国竟然拿出一株三尺有余的红珊瑚来,无论是颜色、块度、净度亦或者是光泽上都是极品,深红的颜色在满殿的烛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让明黄的大殿和大殿中的人脸上都映上了一抹红。
如此品相和大小的红珊瑚引起人们的惊呼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能有财力或者权势收藏有红珊瑚的人,在这大殿中也不算太多见,起码那些五品以下的官员家里是不一定有的,就算有也不会这么好这么大。
与这惊呼赞叹形成对比是不少官员那稍显难看的脸色,尤其是像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王珪等宰辅,一个个脸色都显得很阴沉。
不是说他们觉得这红珊瑚不够资格进献给皇帝,恰恰相反的是他们觉得这东西太贵重了,所以不适合送给皇帝。
外国给中原国家朝贡由来已久,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国家就开始了这样的具有政治意义的行为。这样国家对国家的行为被称作朝贡。
朝贡制度从商朝开始,那时候还只是周边一些部族给商朝统治者进贡一些礼品。
等到了公元前二二一年年秦朝统一中原地区之后,建立起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制帝国,除了匈奴,周边国家已经没有能和秦帝国相抗衡的存在,于是朝贡制度顺理成章的被推广到了周边的这些势力不强的国家中去。
后来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其后中原王朝崩溃,五胡乱华导致朝贡体系崩溃,到了隋朝一统天下后,才重新得以恢复。
在西晋以后,隋朝以前的这一时期内,往往同时有多个政权均声称自己是中华正统天下之主,要求周边诸国朝贡,各小国往往也同时向多个大国朝贡,更有一些国家一边接受朝贡,一边又向更大的政权朝贡。
就算到了现在的大唐时期,国力鼎盛,倭国、渤海等国也力图成为次级的朝贡中心,甚至互称对方的使节是“贡使”,就像倭国在六二三年的时候让逼着新罗向他们朝贡,然后今年自己又来长安向大唐朝贡一样。
与朝贡相对应的是中原国家内部的进贡制度,和朝贡极其相似,只是周边国家变成了内部的各级地方官府。
无论是朝贡也好,还是进贡也罢,都离不开进献的贡品。《禹贡·疏》载:“贡者,从下献上之称,谓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异物,献其所有,谓之厥贡。”可见,贡赋之物,为一地“所生异物”,也就是特产之物。
各国进献的贡品基本都是本国的特产,何为特产呢,不是一定要当地的特色宝物,哪怕是当地特色的农作物,或者商品,亦或者是动物都可算在这个范畴里。
朝贡算是一种政治和商业并存的行为,外国送贡品给中原国家的统治者,统治者往往都会对他们进行赏赐,而由于天朝上国的大国思想,也可以叫习惯性装逼,往往赏赐给各国的东西财物要远远比给过送来的贡品数量多上许多,价值也大的多。
像贞观二年的时候,波罗国献波棱菜,李世民就大手一挥赏赐了人家上好的丝绢一百匹。波罗国也就是后世的尼泊尔,而所谓“波棱菜”,即后世大家熟知的暗送秋波里的秋天的菠菜。
从尼泊尔千里迢迢送来了几捆菠菜,李世民就赏赐了人家一百匹上等的丝绢,这尼玛价格完全不对等,尼泊尔人赚大发了,可赔大发了的李世民却显得得意洋洋,还把那些菠菜当做好东西赏赐给了几位大臣,武元庆他爹也在被赏赐的几个人当中。
还有南诏国每年都进贡的石榴,西域诸国进贡的胡桃、葡萄等等,都为他们的国家赚回来几倍,几十倍,上百倍,上千倍的财货。
当然这些国家也会送上些金银珍宝之类的东西,但数量都不会太多,人家又不傻,送点土特产就能换回丝绸,瓷器等一大堆的贵重物品,谁还会送好东西呢。
当然除了中原国家的统治者外,大部分的朝臣也不希望这些国家送太贵重的东西,因为皇帝一个个都是缺货,赏赐的回礼太重了,贡品越贵重,赏赐的回礼自然也就越呈几何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