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内务军>第一百五十一章专业培训

看到师长坐下了,旁边的狙击手们都拘束了起来,而安德烈则和大家笑了笑然后说道:“大家都不要拘束,你们都是我们西伯利亚志愿兵师的宝贵财富,战争进行到现在,你们消灭的德国人可是已经有差不多一个团了啊,德国人现在被你们给吓坏了啊,现在吃饭不敢去厨房,上厕所都是心惊胆战,吓得得拉不拉屎啊”

“哈哈哈哈哈哈!”听了师长的话,所有人都笑了起来了,旁边一位战士说道:“师长同志,那这些德国人干脆就别吃饭,别喝水了吧!”

说了笑话,活跃了气氛后,安德烈说道:“大家知道,怎么让枪打得更准吗?”

旁边的战士们七嘴八舌的开始回答:“风速”,“距离”、?????????

接着安德烈说道:“大家都了解,那么接下来我告诉大家一些更新的秘诀吧!”一听师长这样说,所有人都拿出了笔开始记录,平常阿廖沙可没少提起,安德烈是怎么教他的,能得到师长的指点是多么难得啊,所以狙击手们个个都很珍惜这次的机会!

安德烈首先说道:“首先我先说说枪

狙击枪可分为冷枪管和热枪管:这是指步枪枪管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弹头落点的变化。因为一根发烫或者哪怕是温暖的枪管都会发生至少是轻微的弯曲。

确立精准度的最容易的方法,是根据冷枪管射击的射效进行归零。这种方法称为“冷枪管归零”。作为一个普通的规则,你射击得足够慢以确保枪管不会发热,以最多3发子弹为一个周期,以不超过每两分钟一发的速度射击,然后暂停5分钟,重新开始一个周期。

在与敌方交战的时候,有经验的狙击手不会轻率地连续开枪而导致枪管发热,因为他明白这种连续射击并不会使他更准确。他会努力按这样的程序行事:第一枪应该是完美的,然后,有一个间歇来进行射效观察、转移阵地并准备进行下一次射击。再然后,他进行另一次冷枪管射击。一个令人生畏的狙击手会力求自己的所有射击都是冷枪管射击。

与此不同的是,常规步兵在练习时打了子弹,以至他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对突击步枪进行了热枪管归零,并且视冷枪管归零为一种非标准的、可以忽视的辅助手段。如果你在每一次作战中都发射数百发子弹,那么这种做法也不错。狙击手所有动作中心这头一发子弹能否击中目标。在距离较远时,这一枪最好使别人看来就象一颗偶然飞来的流弹,这就是所谓的“一枪毙命”。

对一根新的、精密的、枪管管壁较厚的专业枪管来说,冷枪管射击和热枪管射击之间的最大差别大约是0.75分(在100米上大约是7~8),在300米距离上足以引起重视,但不足以造成对人体目标的射失。不过,对于一根长期使用、枪管管壁较薄并且不是太精密的枪管来说,这种差别就无法估算了。因此,其热/冷枪管射击之间的任何差异你都必记录,因为这种差异会对同一支步枪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你必很快地向大群对手射击。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运用你已经掌握了的冷/热枪管归零变化规律,有把握地预见自己的子弹将会命中什么地方。一个狙击手必须完全了解、掌握他的狙击步枪。

当你得到一个满意的冷枪管归零结果时,距离和风偏旋钮可能并不在正确的标定位置上而需要进行调整。这一点可参看你的瞄准镜的使用指南。归零时每一组应该发射多少子弹?传统的三发一组是非常合适的。真正有经验、有才干的狙击手能够根据单发子弹的落点调整仰角。我曾训练过一些狙击手,他们只用一组10发的射击就完成了归零,并且效果也极好。这里不存在所谓“正确”的答案,只有一点,那就是必须放慢射击速度以避免枪管温度大幅升高。当你达到并记录了一个可接受的归零效果时,你的工作还没有结束。现在,你必须检检验你的瞄准镜。看看它在改变放大倍率或距离、风偏诸元时零点是否发生变化。

因为你归零一个变倍率瞄准镜时是在它的最高放大倍率下。现在,你应当在较低放大倍率下对它进行检验。对于3~9倍瞄准镜来说,你应当在6倍和3倍下射击并小心地将弹着点与9倍时的进行比较。如果有变化,记下它。如果这种差异大于2个密位或更多,则应更换瞄准镜。下一步,采用改变旋钮刻度的方法按100米间隔进行检测弹道补偿的射击。一般来说,在标定距离上的实际射效与预期射效之间至少会有一点差异。举例来说,当你在100米距离上将步枪正确归零之后,再将距离旋钮转动至“2”并对200米处的目标射击时,你可能发现并没有命中靶心而是略微偏高。这一阶段是归零过程中最耗时的部分。但是掌握了这种精确的技术,将使你对远距离射击的信心大为提高。所以大家一定要记录下这些微小的变化吧。

最后的检测称为“重复性检测”,这是为了考察仰角和风偏被改变之后,还能否回到原设置状态。这种检测的最简单方法,是在100米射击3发子弹后,转过预定的棘齿射击另外3发子弹。然后,向回头的方向转过相同的棘齿,考察射击的3发子弹落点是否与第一组相符合。注意不要打太快,这样会使你的枪管反常地被加热。达到2个密位的偏移就足以引起重视,正在测试的是瞄准镜内部结构的一致性。这样的偏移量意味着在更远的距离上,你会面临非常严重的问题。尽管有一种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一章专业培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