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官家入来吧。”
太后向门外吩咐道。
庞籍继续端详眼前地图,手心微微出汗。
太祖、太宗、仁宗,三朝官家的隐忍,三代的休养生息、韬光隐晦,至此,是不是终于可以对幽云十六州作念想了?
“丞相,你有何想法?”
太后问他。
“河套之域,不得不取。”
庞籍张口便答。
“愿闻其详。”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塞外米粮川,自古以水草丰美著称,宜植黍、麦。而长江流域盛产水稻。天道难测,臣不敢妄言万世,但若果黄河、长江两处流域之沃土,悉在大宋掌握之中,北方旱地歉收之时,南方水地可作补充;反之,南方水地歉收,北方旱地作物亦可作补充。不论天年涝旱,百姓之食用皆有保障,国祚千年不息,非难事矣。”
太后在屏风后略略颔首,又问:“如何取之?”
庞籍低头蹙眉沉吟,片刻,答道:“大宋四周狼虎环伺,稍有不慎,万劫不复,只得徐徐图之。”
“如何徐图?”
庞籍上前两步,伸手轻抚地图,划过他心心念念的云州、幽州,情不自禁地倒吸了一口气。
思虑稍许,指尖往西夏境内轻敲了两下,答道:“夏州、兴庆府。”
——“官家到。”
未待庞籍说完,听得门外的宦官通传。
太后说道:“丞相,何不听听官家怎么说?”
言语之间,官家亦来到了殿内,太后问他:“官家,丞相说先图夏州、兴庆府,你怎么看?”
令庞籍觉得奇怪的是,官家也似乎是第一次看到这幅地图,他略略惊讶地皱了皱眉头,便不发一言,细细地观察着,抿着薄唇,暗自思量。
约莫过了一盏茶的时光,他似乎是想通了什么关节,眉头渐舒,目光却变得凌厉。
“丞相是想先图西夏,再取十六州?”
官家问道。
庞籍点头:“辽国幅员辽阔,又兵强马壮,难以速战,若战事陷入胶着,恐怕西夏趁机犯难,倒不如先占了夏州、兴庆府,再图后套、前套……”
他答得毫不含糊,心中并不认为官家会有别的法子。
却不料,官家冷声问道:“丞相怕与辽国开战之时,西夏趁机进犯,那为何却不怕与西夏开战之时,辽国趁机进犯?”
庞籍窒了窒,道:“与西夏一战,可速战速决。”
官家往云州那里指了指,沉声道:“只要辽国自西京道往西夏源源不断地运送粮草、战马,此战事便绝无速战速决之理。”
庞籍静默了良久,道:“一旦与辽国开展,澶渊之盟不复焉。”
“丞相糊涂了。”
“官家此话何解?”
“从淳昭二十年,辽国无故侵占河间府、真定府合共五州十三县开始,澶渊之盟便不复存在了。”
这话,没有丝毫可辩驳的余地。
庞籍心下一沉,觉得惭愧不已。
自淳昭二十二年收复河间府、真定府五州十三县之后,大宋依旧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两国仍旧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看似丝毫未改。
一切如旧。
但诚如官家所言,在辽国无缘由挥军入到大宋国境那刻开始,盟约就已经被辽国单方面撕毁了。
回头一看,庞籍才发现,自己选择先图西夏,更多是畏惧于辽国。
“丞相唯恐与辽国正面冲突,却不曾想过,一旦出兵西夏,在辽国眼中,与出兵辽国何异?”
庞籍叹了口气,拱手信服道:“是老臣糊涂了,愿闻官家之计。”
官家把目光投回到地图上,左手叠于胸前,右手肘放于其上,托着腮,许久,重重地道:“幽州。”
“幽州?”
庞籍难以置信。
辽国有五京,其中中上京临潢府为首都,其余四京为陪都,分别为:西京大同府,即云州;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还有南京幽都府,后改名为析津府,即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
幽州自古是辽国南方最重要的军事重镇、更是沟通辽国南方与东北方的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
那里的防守之森严,可想而知。
“攻幽州、防夏州,再图云州,大计可待。既然都是要撕破脸皮的,不妨做得尽兴一些。”
官家微微一笑。
庞籍忧心道:“辽国经营幽州多年,附近的来州、锦州均驻扎有重兵,即便一时攻下,日后亦难守矣。”
“不妨。”
“官家有后着?”
官家双手交叠,气定神闲,悠悠道:“迁都幽州。”
“迁都幽州?那……那汴京?”
庞籍没想到官家有这样的想法,一时回不过神来。
官家点头道:“汴梁虽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荆湖之运漕,但却有一天大的弊端——无山川之险,不利于守,自古为四战之地。即便太祖修筑三重城墙,城高池深,但无险要形胜,只得守内虚外,迟早致使民力枯竭。”
此话不虚。
相较之下,幽州虽难攻,却易守。
但是……
“自古以来,哪有把京城选在边境之上的道理?”
“丞相,那里不是大宋的边境,远远不是。”
庞籍愣住了。
不是因为官家的话。
而是因为他忽然发现,自己竟安于现状、故步自封至此。
即便只是纸上谈兵,也不敢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