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国偏居一隅,初封给王室宗亲召公奭,召公奭派长子克代封。> 商人重鬼神、好占卜,任何一事都要问上一问。商人的占卜,其实更有点投票表决的味道,“王有疑难,要和卿士、庶民、卜、筮商量”,因而参与表决的有王、龟、筮、卿士、庶民五类人,但凡筮和龟一致赞同的,即使王和其他人反对,事情仍然可行,只有龟、筮都反对或龟、筮意见相左时,事情才不可行。
筮是巫替鬼神发言的方式,龟是史替鬼神发言的方式,巫和史是有学问的人,他们的意见也是决定性的,因而其地位很高。
同时,燕国各种官僚机构已经健全,其中最重要的是相和将,分别主管文武之事,他们的意见亦会主导燕国的走势。
几方下来,燕丹需面临更为复杂的国内形势,既要说服燕王,又要将相归心,还要令群臣折服,更要在占卜中一致通过,如此等等都需在明日朝会时解决,燕丹并无把握。
走出宫门,燕丹对鞠武深施一礼道:“往日不听太傅教诲,以致有今日之错,望太傅勿怪。”
鞠武似料燕丹有此一举,说道:“太子此言差矣!刚才已言,刺不刺秦王,秦兵必至,故太子无错,错在秦强燕弱。> 翌日,群臣入宫议政,各方礼毕。燕王说道:“昨日太子归来,道荆轲刺秦王必然失败,应早做筹备,诸位有何意见?”
此话看似询问,实则把燕丹推至火前。燕丹苦涩,父王呀父王,父子之情在哪里?
燕丹有苦难言,众臣却深为震惊。消息尚未传来,无人能测结果,太子居然说刺秦王失败,既如此,何必去刺?
“太子,此话何意?”一人站出来询问。
燕丹望去,见是上大夫公孙阑,乃成安君公孙操之后。公孙操任燕惠王相国,却将惠王杀害,拥立武成王继位,得封成安君,至公孙阑仍有不少威望。
燕丹冷笑,逆贼之嗣也敢责问,不怕横尸乎?只是此时还得隐忍,他于是把前日所述刺与不刺之言论又讲一遍。
众人听闻,皆低头不语。燕丹所述有根有理,确无虚言。
“太子谬矣,秦燕交好,若不刺秦,岂会伐焉?”再一人站出责问。
燕丹看那人,见是大夫栗曷,为前相国栗腹之子。栗腹任相国期间,鼓动燕王伐赵,结果兵败身死,燕王感念其忠诚,令其子栗曷为大夫。
此为无能之辈,却占据要位,燕国有此种人焉能不衰?燕丹答道:“国与国何来交好之说?有利者相交,无利者相恶,秦燕相交皆因有赵,为共同之利,如今赵亡,秦燕之间无利,相交已是名存实亡,若还为秦燕相交而不思进取,其不为国家之举,而是小儿之举也。”
燕丹一席话可谓掷地有声,说的正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的道理,如今秦燕之间共同的利益赵国没了,哪里还有交好一说?如果还抱有那种天真的幻想,就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了,而是小孩间的过家家。
栗曷听闻,面红一片,羞愧退下。
“太子,老臣有疑,可否解惑?”这时一老者出列向燕丹问询。
燕丹见是相国将渠,不由心中一惊,相国亲自询问,定然极为关键,不过见其语气诚恳,不似有刁难之意,心下倒放松一些。
对于将渠,燕丹知之甚详。其任大夫时,便有不俗的表现。那是燕王喜四年,赵国长平之战刚刚失败,燕王在栗腹的鼓动下欲乘虚攻打赵国,举国都赞成,只有将渠和乐间反对,其言:“与人通好约交,而反攻之,用兵不祥。”
只是燕王不听,令栗腹领兵,并亲率偏军出征,急得将渠扯住燕王衣带,不让其随军而去。然而,燕王执意出战,用脚将将渠踢倒。结果燕国大败,栗腹被杀、大将卿秦被俘,更有蓟城被围、危在旦夕,最终还是将渠出面才使得燕国割地求和。
此一战燕国损失惨重,损兵折将割地赔款不说,连乐毅之子乐间也因此逃离了燕国,使得燕国数年都一蹶不振。
唯一的好处便是燕王任用将渠为相,一时间稳定了燕国的局势,使燕国延续至今。
这是一个贤才,却也有些懦弱,燕丹恭敬答道:“相国请讲。”
将渠问道:“方今天下,韩、赵已灭,魏名存实亡,齐向秦,楚自保,唯有燕、代跃跃欲试,如此形势,如何抗秦?”
这是天下大势,确实如将渠所言,并不容乐观。不过,燕丹自有说法,上前答道:“相国之言有理,然丹有不同看法。天下看似已失半壁,无法周全,实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抗秦力量依然强大。魏有大梁,王室亦在,时刻想着复国;赵亡退而为代,代王亦想复国;韩室虽消,却有后裔,韩人亦痛恨秦人,自然想驱秦立韩,得以自由;更不用说尚有齐、楚及我大燕皆未伤一发,若能集天下之力,秦必亡矣。”
将渠又追问道:“当年六国合纵尚不敌秦,如今分崩离析,如何再集力?”
燕丹答道:“有道是,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之前不敌皆因诸国各怀心思,这才导致军力不齐,当下却又不同,大家唇亡齿寒,自是齐心协力。虽然各国暂时未作联合,只因缺一契机,如今契机已摆在面前。荆轲刺秦,势必惹起嬴政怒火,大兵攻燕已迫在眉睫,若此一役败秦,燕国只须奋臂一呼,天下群雄竞起,亡秦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