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我被苏军俘虏>第一章:初到铁列克提

第一章:初到铁列克提

“珍宝岛开战时,我和家乡的一大帮热血青年正坐在奔赴新疆的列车上。我那时才刚十七岁,初二还没上完,就参了军。珍宝岛之战让我们热血沸腾,义愤填膺,我们满怀着保家卫国和改变命运的双重理想奔赴着祖国的边防,梦想着杀敌立功,成为孙玉国似的英雄。

到了新疆,就听说自珍宝岛冲突之后,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为首的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在远东地区动用中程弹道导弹,将这些携带着几百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北京、沈阳、兰州等军事和政治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当时,毛主席和党中央向七亿中国人民发出了‘要准备打仗’的动员令,要全国人民备战备荒,立足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准备。‘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的口号响彻中国大地,全国人民进入准战时状态。

我到了新疆军区,被分到了塔城军分区骑兵营三连。因为中苏边界冲突不断,边防人员严重缺员,两个月后,我被分到了铁列克提边防站。

铁列克提的蒙语是‘白杨树’的意思,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裕民县巴尔鲁克山的西部地区。这里的边防站距县城约150多公里,紧扼着中苏国境线的阿拉山口。这是我国最严重的风口地带,每年六级以的大风要刮近10个月,八级以上的狂风也有160天,平时黄天罩地,少有晴日。所以有人把这里的环境编成顺口溜:‘抬头黄沙天,处处乱石滩,蜿蜒崎岖路,一山连一山。’

我们边防站是一所普通的兵营,两三米的高墙把几十亩地的区域围成一个方形。围墙里盖着一排排红砖青瓦的平房。一个篮球场位于平房之中。在营区大门前,两个哨兵持着枪在一动不动地站岗。

边防站旁边是一座山丘,我们都叫它铁丘。它是海拔不高的巴尔鲁克山的一个显著的石山丘陵。上到铁丘山顶,就可以俯视到山丘的两边。这段国境线东面一侧为我国边界,多为低山丘陵;西面一侧地势相对平缓,有一片二三十公里纵深的戈壁,那是争议区的苏方边界线。那边也有许多的小山丘,但远处却是越来越高的连绵大山。如果天气晴朗之时,可以看苏联境内的阿拉湖。

听副站长裴映章说,由于解放初期我国与苏联的友好关系,在新疆与苏联接壤的大部分地区的边界上,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有边无防。直到两国关系在六十年代初交恶以后,于1962年才开始设立铁列克提边防站。裴副站长就是刚建站时来到这里的。那时边界在湖边,他和战士们常去阿拉湖边游玩,还上到过距湖边不远的一个小岛上,岛上有一座樊梨花的小庙。

当时,在新疆与苏联接壤的三千多公里的边界线上,有三分之二的地段存在着争议。也就是说中苏边界在许多地区都是有着三条边界线:最外的那条是条约线,即历史条约规定的边界;中间那条是实际控制线,即中苏双方当时的实际边界;最里面的那条是苏方要求线,即苏联方面对我国领土提出的要求边界。实际控制线和苏方要求线之间就是争议地区。

过去,在我的想像中,边防站的生活就象珍宝岛那样充满着让人兴奋的惊险与新奇,巡逻、站岗、与敌方遭遇与冲突,甚至真枪真炮地开战。可是,到了铁列克提边防站之后,才发现这里的生活与骑兵营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边防站每天要出外巡逻。可是,我来到边防站好些天了,一直盼望着能出去巡逻,却一直都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这天周日,我吃完早饭,就约本班的战友尹清启一起到边防站四周转转,好看看中苏边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尹清启是和我从小的同学,也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我们从边防站出来,顺着一条小路上到了一面高坡上。抬眼望去,四周是一片片山丘和荒漠。山上满是尖厉的砾石,地面上却堆满着鹅卵石,放眼一看,是满目荒芜苍凉的褐色。

但这里有一条小河,就在边防站旁边,叫铁列克提河。听说铁列克提就是因这条小河而得名。这与其说是条小河,不如说它是个小河沟,宽不足十米,深浅不一,蜿蜒曲折,远看就象一条长蛇从我方边界怆然地流向苏联边界。能在这片荒凉的褐色中看到这条小河,实在让人有种惊喜和惊异,能立即感受到一种生命的鲜活与生机。

我坐在小河边上,顺着小河流淌的方向极目远望,却见远方空寂无人,寂静无声。我就问尹清启,‘你家来信了没?’尹清启说,‘还没呢。你家来信了?’我摇了摇头,说,‘也没有。不过,我爹我娘知道我来到了边防站,肯定会很高兴的。’尹清启也说,‘那是自然的。咱参军就是为了保家卫国,立功受奖。要不,咱干嘛来当兵?’

其实,保家卫国,立功受奖并不是参军的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还是想通过保家卫国,立功受奖来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我们都是河南柘城县来的农村子弟,如果服役期间没有什么突出表现,不能入党提干,复员后还得要回到河南老家,跟祖辈一样去跟泥土打交道。但只要一旦穿上了四个兜的军装,成为连排级干部,就算熬出头了,命运就会从此改变。但这种话只能掖在心里,不能流露出来,否则就是私心杂念,就是动机不纯,是要受教育挨


状态提示:第一章:初到铁列克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