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里,各位想必已经猜出来,连日来发生的所有这一切,都是袁绍在暗中的策划!
袁绍与宦官之间,矛盾极大。
袁绍的岳父李膺,便是死于宦官之手。袁绍本人,也因为宦官发起的“党锢之祸”,不得不先借母丧守孝六年,又潜居于京师十余年,不敢出仕。
可以说,若不是当年的“黄巾之乱”所带来的压力,让灵帝不得不废弃坚持十多年的党锢政策,袁绍的仕途,可就被宦官们给毁了!
所以,对袁绍来说,宦官就是他心中最大的死敌。在守孝六年的时间里,他不止一次的在简陋的孝棚中暗暗发誓,今生今世,一定要想办法铲除宦官,以报当年“辛亥政变”之仇!
这里的“辛亥政变”,可不是后世人尽皆知的“辛亥革命”。它指的是168年九月辛亥日(九月初七),宦官得知了大将军窦武联络士人,准备诛杀宦官的计划,因而连夜歃血共盟,所发动的政变。
在这场政变中,宦官们与皇帝的乳母赵娆一起,蒙骗年幼的灵帝,格杀亲近士人的宦官山冰等,抢夺印、玺、符、节,胁迫尚书假传诏令,劫持窦太后,追捕窦武、陈蕃等。
年过八旬的陈蕃闻讯,率太尉府僚及太学生数十人拔刀剑冲入承明门,到尚书门因寡不敌众被擒,当日遇害。
大将军窦武驰入步兵营,起兵对抗阉竖。当时的大汉名将、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此前率军出征,此刻刚回到京师,尚未了解局势。宦官等人假传诏令,骗过了他。张奂误以为窦氏叛乱。遂与少府周靖率五营士与王甫所率领的千余虎贲军、羽林军一起进攻窦武。
窦武被重重围困,无奈自杀;他的宗亲宾客姻属及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等人皆被族灭;虎贲中郎将刘淑、尚书魏朗等也被诬陷而被迫自杀;窦太后被软禁在南宫;李膺等再次被罢官,并禁锢终生。
随后,宦官诱使年幼的汉灵帝下令,使得名士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在各地陆续被逮捕、杀死、流徙、囚禁的士人达到六、七百名。
是为第二次“党锢之祸”。
为了铲除宦官,袁绍在潜居雒阳之时,借助何顒、张邈、许攸、伍孚等好友,暗中谋划如何营救党人,打击宦官之事。后来。他与潜逃北地鲜卑的名士张俭联系上。又通过张俭的关系。认识了当时在冀州已经小有名气的“贤良师”张角。
在一系列的试探以后,袁绍摸清了张角的打算,觉得这是一个铲除宦官的好机会。随后。他开始隐蔽的利用自身的财富和在党人中的关系,暗中支援“太平道”在各地的发展壮大。
“太平道”有了身为党人领袖的袁绍,在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又乘着天下灾祸不断的年景,这才犹如星火燎原之势,得以在大汉八州发展蔓延起来。
有了这样一层关系在内,袁绍对“太平道”高层的打算和动向,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就连“太平道”最初举事时“八州并举,齐会京师”的总体战略,都有许攸的参谋策划在内。
等到太平道将起事的准备大致完成之后。袁绍这才果断的斩断与“太平道”的关系,在表面上进行了严格的避嫌。这样一来,“太平道”的举事,成了固然最好,他可以以幕后功臣的身份,参与到新朝廷的事物当中去。就算“太平道”事败,也不至于牵连到袁绍本人身上。
不过,袁绍也没有料到,黄巾起义一经发动,宦官们居然能就如此迅速的废弃“党锢”政策,大量启用党人来对抗黄巾军。面对朝廷国策的变化,袁绍一时间难以把握,只好先顺应大流,以袁氏嫡子的身份出仕朝廷,一举当上了虎贲中郎将。
伴随着“大汉第一将”皇甫嵩如同秋风扫落叶那般,轻轻松松的将各地黄巾军一一清除,袁绍的这次诛除宦官行动,算是失败了。不过,他能够借着这次天下大变,携十多年里培养出来的威望,一举成为天下瞩目的官场新锐,也算是略有所得。
在随后的数年里,袁绍一边升官,一边依然在暗中筹划种种诛杀宦官的密谋。去年冀州刺史王芬的企图失败后,袁绍发现,光凭党人自身的实力,已经不太可能达成这一目标。在经过周详的考虑之后,他决定,借助新晋大将军何进的势力,来对付宦官。
何进本身出身寒门,依靠宦官起家。这等“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人物,本来是不可能入得了以风骨和气节著称的党人之眼。但是,有袁绍在暗中策划,其余的党人也想要一举诛除阉竖,不得不同意“利用何进”的复仇方针。
于是,在袁绍这个党人魁首的安排下,不少著名的党人,纷纷接受了大将军何进的征辟,进入大将军的幕府任职。随后,在何进面对汉灵帝的打压时,袁绍又亲自登门拜访,与大将军正式结盟。
当然,出身四世三公袁氏,本身又被目为天下士人楷模的袁绍,是不会真的将出身寒门的何进放在眼里。在袁绍的计划中,何进本人作为外戚,也是要被士人消灭的对象。对他来说,最好的结局,莫过于大将军与阉竖们拼个两败俱伤,同归于尽。
这样,以袁绍为首的党人和士人们,就可以踏着那些国家蠹虫的尸骨,轻松的登上朝堂,掌控大汉至高的权柄,将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大汉帝国,从不断衰亡的过程中解救出来!
在达成这个终极目标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