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言情总裁>清末枭雄>第五百六十七章 他们的战争(一)
族,如果能够培养出来类似于英国近代的军事贵族阶层或者德国的容克贵族阶层,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除了这些方面的因素外,帝国的权贵阶层的子弟之所以踊跃参军,还因为从军之路也算是踏入仕途之路。

而这一点不仅仅局限在贵族阶层,对于国内的大部分学子而言,能够考进两大军官学校,那都是属于人生莫大的幸事。

尤其是陆军军官学校,那可是国内无数高等中学的毕业生们梦寐以求的学校。每年的招生考试,都是有着大量学子报考,报考的人多了,而招生规模依旧还是这么多。所以导致录取率也是年年上涨。

报考难度比帝国大学和海军军官学校要大很多。

从军后,当几年军官,如果运气一般般的话无法顺利晋升,然后到年龄安排退役后,一般都会专业到地方任职。而这一类的军转业官员,其实地方是非常欢迎的,理由很简单。

当代帝国哪一类人的综合素质最高?毫无疑问,是军官阶层,准确的说是经过两大军官学校系统学习,培养出来的军官。

尤其是在帝国刚成立的那几年里,拥有近代科学知识的学子基本都是在军队,当年帝国大学成立的时候,还得跑到军方去借调军官来讲课呢!

帝国大学等国内学校采用的教材,也是陆军学校早年编译的。目前国内的大部分西方书籍,尤其是科学类的书籍,大部分都是由两大军校的学生们翻译。

帝国国内的诸多特殊情况,导致了国内学子对参军的非常踊跃的,这种踊跃不仅仅是指权贵阶层,而是指学子阶层。

廖大山自然是不太知道这些,他之所以参军,理由没有和那些军官们那样复杂,他的理由很简单,他家里兄弟姐妹五人。他是老大,就靠着家里的几亩薄田根本就无法填报肚子,为了给弟弟妹妹们腾出口粮,也是为了赚取薪饷养家。他在十八岁那年毅然报名参军。

如今他每个月通过军方邮局寄回去的薪资,极大的改善了家人的生活,而且家中还来信,说家里已经是准备再节省节省,准备继续供他的三弟去报考皖北高等中学。

廖大山接到家里的信后,当即回信:让三弟先去考。考上了学费他来解决。

他的三弟今年十八岁了,前些年虽然家中贫寒,但是由于其人聪慧,被村里的老秀才极为赏识,甚至让他免费读自办的私塾,也算是官方名目里的初等小学,而后则是顺利考上了县高等小学,一直到府初等中学,自入读后学业常年名列前茅,至于学费开始是东借西借,后来则是靠廖大山支持。

这年头,可没有什么奖学金之类的,官办学校花费极大,地方政府要办学校,往往都是咬着牙硬撑,如果还来个免费上学的话,地方财政就更无法承受了。

好在这年头的军人薪资不低,虽然供养一个人上学有些困难,但是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但是读初等中学以下和是两码事,初等中学的学费虽然也昂贵,但是廖大山也勉强能够维持的住,但是高等中学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年头的高等中学和后世的高中是两码事,高等中学还有另外一个称呼,那就是大学预备科。

往往一个省才有那么一两所,廖大山老家所在的安徽,全省才两所高等中学,而在皖北,就只有一所而已,不仅仅竞争大,而且学费相当之昂贵,普通人家是绝对支撑不起的。

不过不管什么时代,那些天资聪慧的人总是不缺伯乐的,地方上的很多士绅,尤其是同宗同族的士绅们,是非常乐意资助那些有潜力的学生读书的,这倒不是他们好心,而算是一个长期投资。

反正些许学费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但是万一资助的学生以后出人头地了呢,获得的潜在收益可不小。

因此,很多当代那些上大学的学子们,尤其是贫寒之家出身的学子,往往背后都有人在资助,当然了,由此也造成了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风气,那就是这些在读的大学生们,基本上都是已经成家。

很多富贵人家是一边资助贫寒自家的学子上大学,然后直接把女儿嫁给他,直接绑在一起。

和科举时代的榜下捉婿差不多。

自己的三弟如果能够考上高等中学甚至以后上大学,这靠别人资质不靠谱,自己少不得要拉下脸皮,然后找战友们还有几个长官借上一些。

这年头的军人薪资不低,而且士官以上的职业军人薪资更高,军官就更不用说了,一个月几十块甚至几百块呢。

廖大山琢磨着,自己找战友还有长官们借一借,估计能够把三弟的学费给凑齐。

反正不管怎么样,廖大山都是打定注意要把三弟供出去,他们老廖家几百年,好不容易出一个读书人,这老廖家以后能不能摆脱贫穷,走上富贵之路,希望就在他三弟身上了。

廖大山看着眼前的这个许少尉,心里头已经是莫名其妙的开始想着,如果自己的三弟上了高等中学以后,也能够考上军官学校就好了。

许少尉自然不知道廖大山的想法,此时此刻的他正努力的吆喝着,收拢自己麾下的这四五十号人,刚才冲摊的时候有些混乱,他这个排的士兵又是分座了三艘小木艇,在登陆过程中,相隔又比较远,所以他是颇为费力,这才集合了麾下三个班的士兵。

然后开始向陆地继续挺进。

登陆前,他领到的作战任务相当之简单,那就是第一个登陆,然


状态提示:第五百六十七章 他们的战争(一)--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