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新事务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铁甲舰也同样如此。
五十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里,原始而简陋的铁甲舰首次参与了大规模海战,进而引起了各国海军对铁甲舰的注意,并在五十年末期掀起了一番建造大吨位铁甲舰的浪潮,并导致在1860年前后英国为代表的海上强国陆续服役大吨位的铁甲舰,其中的代表就是英国的勇气号。
这个时期里,新生的帝国海军也是开始追赶海军强国的步伐,开始研发并建造铁甲舰,其代表作就是女蜗级近海铁甲舰。
1861年开始的美国内战,则是再一次掀起了各国对铁甲舰的注意力,不过说实话,美国内战里虽然参战的铁甲舰不少,但是其交战模式依旧停留在比较原始的地步,铁甲舰以近海、内河铁甲舰为主,受限于美国内战双方的海军实力影响,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远洋铁甲舰的决战。
在1866年之前,各国海军虽然已经普遍重视并发展铁甲舰,但实际上在这之前,各国海军对铁甲舰的认知还停留一在比较原始的阶段,没有成熟的应用战术,甚至对应该发展怎么样的铁甲舰都还不太明确。
在这一时期,甚至整个六十年代里,各国海军对铁甲舰的发展依旧停留在摸索阶段,所以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铁甲舰被建造出来。
一直到了1866年中英两国的珠江口海战,才算是真正爆发了一场铁甲舰之间的远洋舰队决战。
这一场海战直接掀起了帝国海军对未来铁甲舰的技术改进,直接影响到了帝国海军后续铁甲舰的发展。
最为明显的影响就是,帝国海军在下决心发展万吨铁甲舰里,放弃不上不下的一百八十毫米的舰炮,从而选择装备数量更多的两百五十毫米的主炮,并完全的放弃了风帆动力,采用封闭式主炮炮塔,侧舷副炮则是采用胸墙防护,顶部连接上层建筑的防护结构。
这一系列的改变。都是受到了珠江口海战的直接影响。
而英国人那边,据传也开始变更新一代铁甲舰的设计。
不过中英两国的珠江口海战的细节并没有对外公布,这年头的大规模海战经验可都是军事机密,是不会主动对外宣扬并公布出去的。这经验都是被各国藏着掖着,不过即便如此,各国也能够从流传出来的片言只语获得一些信息。
如果说珠江口海战让引起了中英两国对未来铁甲舰发展的一些变化,那么普奥战争里的利萨海战则是在这种变化上再加了一把火。
利萨海战的规模比珠江口海战还要更庞大一些,而且参战双方都是拥有大量的铁甲舰。并且海战的详细经过也是被流传了出来。
一时间,v字楔形战术,冲撞战术,舰炮无用论充斥着全球海军!
利萨海战中,意大利以及奥地利两国海军的战术和珠江口海战的战术以及详细的战斗经过都有着极大的类似。
比如在海战中,双方都发现彼此的炮弹都无法给对方的铁甲舰带来致命的伤害,并无法决定海战的胜负。
此外奥地利海战采用的v字楔形战术以及冲撞战术也是和珠江口海战的中英两国海军有所相似。
当初的英国海军就是采用v字楔形战术,而中国海军则是采用主动冲撞战术。
更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两场海战都是通过撞击敌人的主要战舰,并击沉后才奠定了海战的胜负。
珠江口海战里。是中国海军通过两败俱伤的模式,一举撞沉了英国的抵抗号。
而利萨海战里,则是弱小的奥地利海军撞沉了意大利海军的旗舰‘意大利国王号’。
这两场相隔只有三个多月的海战,以极为相似的战术以及过程、结果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军大讨论。
这种效果比单一的一场海战影响力要更大的多。
其他国家的海军怎么应对这种变化不得而知,而帝国海军内部,则是再一次掀起了关于新式铁甲舰以及未来海军战术的讨论**。
而这种讨论也是更加确定了之前海军的一系列变革的正确性,之前还有不少海军将领对万吨铁甲舰,即蚩尤级铁甲舰的设计有所争论,认为八门两百五十毫米的主炮是不恰当的。
他们之前有这种担心也是正常的,以万吨的船体装备八门两百五十毫米的后装主炮。而且还是带旋转封闭式炮塔的主炮,其重量是非常庞大的。
过大的重量就会带来中心不稳,为了保持重心,蚩尤级的干舷就必须降低到非常低的地步。而干舷低就会影响到适航能力,尤其是远洋适航能力。
而一些海军将领认为,如此牺牲蚩尤级铁甲舰的适航能力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这样的蚩尤级就很难在海况恶劣的情况下和敌舰队作战。
但是利萨海战爆发后,意大利海军和奥地利海军再一次证明了现有的舰炮,尤其是两百毫米口径以下的舰炮威力不足的时候。原有保持反对意见的帝国海军将领就是闭上了嘴。
如果说只有一场珠江口海战不能作为参考的话,那么再加上一场利萨海战,那么就足以证明现有的舰炮威力严重不足了。
珠江口海战和利萨海战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帝国海军,同样也是深刻影响到了英国皇家海军。
根据一些小道消息,英国人已经是开始建造新式铁甲舰,而新式的铁甲舰和原来的传统铁甲舰极为不同。
不仅仅是采用炮塔设计,同时还准备彻底放弃风帆,预计采用纯蒸汽动力,不过详细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