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相爷>第22章 里仁有钱为美

作为一个有功名的读书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特别是在等级森严的明朝,若你同贱役多说一句话,那就是失了身份。不过俞老板经商十余年,和气生财,平日间和普通劳苦大众也不知道打过多少交道,和同窗同年比起来,内心中却没有多少诸如此类的陈腐观念。

兼之平日间话本得多了,脑子也读得有些不太对劲。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已经被给洗了脑,,寒门出太子的故事不胜枚举,一个衙役穷人中突然出现一个惊才艳绝的人物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毕竟,写词话的人多是不得志的落拓书生。若真混得好,早就做官去了,谁还写这东西换一日三餐那么潦倒?

高文身为民状不但不让人轻视,反叫俞兴言有点惊喜,也暗自为自己慧眼识珠而得意。

坐下说了一席话,他心中更是惊叹。在世人眼中,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这四种人都是道德低下的市井之徒,举止粗鲁,面目可憎。但这个高文一说起话来却温和儒雅,其中还用了不少读书人之间才明白的梗和典故。说到合辙处,两人都是会心一笑。而且,其中每每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叫人心中暗暗佩服。若不是事先知道他的身份,还真以为高文是一个饱学之士。

其实他并不知道,在后世的现代社会,高文乃是社科类编辑。国学虽然比不上明朝的古人,也算是入了门的。而且,他所说的话中有很多是后人的研究成果,照搬到这里,别的不敢说,糊弄一个老秀才还是可以的。

说了半天话,俞兴言心中叹息:如果没有想错,这个高文高小相公定然是一个天赋异秉的聪慧之人,只可惜他身为贱籍不能科举。否则,只怕早就得了功名。难怪那日在书坊时,一言不合,就同老夫闹成那样。这也可以理解,设身处地,若老夫也有同样的才气,却因为身份缘故不能科举,不得施展胸中报复,只怕更家偏激和不近人情,我的大明朝的职官选举制度其实也有不合理之处。

俞兴言感同身受,心中惋惜。

既然认定高文是一个愤世疾俗的才子,就不能直接谈钱这种粪土物。否则若是一开口,被人家一口回绝,这事也就谈不下去了。

可不提这事也是不成的,过得半天,俞兴言心中急噪起来。正考虑说个典故,把话题引到经济民生上去,然后装着不经意的样子问问高文稿子的事情。这也是这个时代文人交往时的潜规则,若你一开口就急吼吼地切入主题,未免叫人看轻。谈话说事可不是写词话开门见山,真要比拟大约相当于作文。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弄些弯弯绕绕也显不出你的学养和水准。

那么,用什么典故好呢?“文君当炉”还是“生财有大道?”

俞老板这点心思高文自然不知道,他先前之所以不直接提着书稿的事情,那是料定俞兴言已经意识到《西游记》一书的价值和能够为他带来多少的利润。既然他有心买稿,自己有心卖稿,接下来就是多少钱的事儿。

商业谈判这种事情不能急,谁先开口先亮出自己的底牌,也少了回旋余地。

可这老头扯了半天没用的东西,死活也不进入正题,却是个麻烦,真是个奸商啊!算了,就别浪费时间了,还是我先说吧。

吃了几瓣橘子,高文用棉巾擦了擦手,笑道:“和老先生说了这么多话,小子真是相见恨晚,不知道你今日过来寻我所为何事?”

俞兴言道:“近日,老夫正在读《论语》其中有一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不知高小哥怎么看?”

这一句出自《论语》里仁篇,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此乃《论语》中的名篇,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渝,保持气节。

当然,儒家并不认为穷即正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论语》是儒家经典《四书》中的第一本,也是科举开始的出题范围。省、中央一级的考试也就罢了,童子试三场考试第一场县试,大多以书中句子做题目。大明朝有一千多个县,每年县试,只怕有五六百个县以《学而》和《里仁为美》为题,读书人若要参加科举入仕作官,必须精研此书。

但凡一个学子读书,发蒙时,当以《百家姓》《千字文》始,接着就是《论语》了。

里仁这个典故可谓是烂大街了,高文如何不知道?

听到俞兴言这么问,高文心中暗骂了一声:好你个俞老头,能不能说人话?你说这句话,不就是想让我主动将话题扯到银子上去,有话直说就是,何必搞得如何复杂。这古人说话的方式还真是让人无言,太费劲了。

咳,在哪山唱哪歌。

高文笑了笑:“依我看来,大成至圣先师这句‘里仁为美’中少了两个字。”

俞兴言大奇:“敢问是哪两个字?”

“以钱”高文正色道:“里仁以钱为美。”

“什么!”俞老板低呼一声,腾地站起来,气得满面通红:“辱及圣人,一派胡言,是可忍孰不可忍。你


状态提示:第22章 里仁有钱为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