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无限补完计划>156.第156章 局势发展

草案报上去之后林封很快就同意了,接着就是大规模的准备工作开始有条不紊的展开,建设大量的战备仓库,关键地区增加战备铁路,提前存储作战物资,预备作战的部队提前开始换装,让部队提前熟悉新装备,展开大规模的长途拉练演习,让部队熟悉长途奔袭作战,后勤部门大量采购卡车和履带运输车,提高无铁路条件下的保障能力等等,中国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准备,其他国家又不是瞎子,多少都有些察觉了,不过他们追问原因的时候,外交部却用一句预备支援欧洲战场糊弄了过去,毕竟现在欧洲地区协约国的形势不是十分美妙。

东线的陆地战场上德国人一路打过了华沙,几乎对俄国人形成了碾压伤害,让俄国只敢蹲在战壕里面死守,然后利用国内发达的铁路系统,把大量部队调到了西线战场,一举推平了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的巴黎,把英吉利海峡的南部海岸线彻底纳入了掌握,随着一个接一个的野战机场陆续完工,大量新生产的战斗机被部署到这个地区,不但很多海峡沿岸的城市,就连首都伦敦都受到了多次轰炸,要不是提前有了防范,差一点朴茨茅斯军港内的战舰就被团灭了。

截止1916年6月为止,同盟国方面虽然没有取得战略性的战果,但是因为大量新武器总是比协约国先一步投入使用,不但场面上占据上风,而且实际损失也比原时空低了好多,目前德国和奥匈损失加起来还不到一百万的样子,加上两个国家加起来人口总数超过了一亿多,虽然对国内肯定有很大影响,但是属于咬咬牙就能挺过去的程度。

反观协约国方面就有一点点不妙了,俄国人的灰色牲口目前已经伤亡两百万左右,虽然这对于人口数一亿七千万的毛熊来说,人口上面的损失还不算是特别的惨重,但是目前损失掉的几乎都是以常备军为骨干组建的主力部队,所有的重武器装备都随着部队的战损一起损失了,考虑到这是还保留了农奴制的半工业国家,后面的部队想要补齐装备形成战斗力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和法国并肩作战的英国则损失了两百多万人,考虑到他们刚开始投入的都是从本土征召的部队,而这个年代英国的本土人口也才五千万不到,一下子损失了总人口数5的青壮年男性,可以说已经开始有点伤筋动骨了,虽然已经有大量殖民地部队投入作战,可是合格的殖民地炮灰也不是无限量供应的,毕竟英联邦国家的主力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两个国家的可都是地广人稀的典范,加起来也才一千多万的人口,印度地区虽然有着三亿人口,可是之前连续不断的叛乱活动,让英国的决策者们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敢把他们大规模的武装起来的,要不然这些印度籍部队出问题就要扑街了。

作为抵抗德国人的主力,战争毕竟是在法国人的国土上进行的,最重要的一场巷战还是发生在他们的首都,不但作战人员的损失相当巨大,战争开始之前巴黎作为欧洲地区最大型的城市之一,拥有两百五十万的常驻人口,几个月的激烈巷战造成了大量的平民死亡或者失踪,加上其他德占区的损失,目前已经累计伤亡三百多万了,还有数量更多的的平民流离失所,随时可能因为疾病、粮食、气候等原因造成大面积死亡,这些损失还是以青壮年骨干和首都高素质人才为主,对于总人口数量还不够四千万的法国,可以说是损失了整整一代人了。

至于目前实力最强的美国人,本来就是以商业立国的,东西两线战场经常是一整个师一整个师的填战壕,如此巨大而且迅速的伤亡早就让很多人吓破了胆了,而且战争出现了持久化的苗头,加上林封在后面支持部分资本家搞鬼,所以参众两院都一致认定,不应当轻易的参与这种大规模战争当中,最好好使趁着这个机会多赚钱才是王道。

既然美帝都这样了,其他没有多大厉害关系的国家,就更加不敢轻易的加入战争了,拉不到新生力量入伙,那么参战两房就只好挖掘一下盟友的潜力了,同盟国这边基本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了,想要再让盟友出更多力气基本不可能了,协约国这边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在他们当中还有两个国家宣而不战,而且都还有点实力的样子。

毕竟中国最新的统计数据是,全国共有五亿两千万国民,日本的人口虽然稍微少一些,但是也有五千万人口,只要这两个国家能够多派一些部队到欧洲来,那协约国一方就永远不用担心炮灰不够用了,所以从世界线变动率略大的日德兰打完之后,驻扎在中日两国的英国大使活动就相当频繁,大力鼓吹派兵前往欧洲的好处。

中国这方面,虽然政府部门面对英国的各种白条很是动心,但是林封可深知约翰牛的德行有多操蛋,看看一战美国人的下场就知道了,人家不但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贷款和物资,还亲自上阵流血牺牲,结果一战打赢之后啥好处都没有捞到,还生生的被逼的退出了自己创建的国联,要不然二战的时候美帝吃撑了玩孤立主义啊,就是因为一战被坑出心理阴影了,这还是同出一家的白皮呢,要是换了黄皮肤的中国人,肯定会被坑的更惨,所有的援助请求到了他这里,全部都被枪毙了。

日本方面可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步兵反正只值一张明信片,简直就是想要多少就能有多少,而且八八舰队的大建计划相当的烧钱,要不是有着一部分


状态提示:156.第156章 局势发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