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我有皇帝分身>第424章 弹劾这玩意,怕个卵!

等等,突然间朱子龙又在笔记本电脑上的资料库,找到了第二条大屠杀消息。

1639年第二次华人大屠杀?

没想到呀,除了1603年的大屠杀,事隔三十多年后,距离现在还有十二年时间左右。在原来的历史上,第二次此地附近的大屠杀华人行为,还有第二次?

当年第一次屠杀的事后,万历皇帝听后暴怒,说:“嶷等欺诳朝廷,生衅海外,致二万商民尽膏锋刃,损威辱国,死有余辜,即枭首传示海上。吕宋酋擅杀商民,抚按官议罪以闻。”

然而,考虑到国力问题,最终还是放弃了,最后明朝官方对此的态度是:“中国四民,商贾最贱,岂以贱民,兴动兵革,弃之无所可惜。”

也就是说,明朝认为这些跑到菲律宾的人都是商人,而商人是不值得朝廷为之动武的。

当然,朱子龙明白,这其实就是对外说dian好听的,其实现在的明王朝已经风雨飘摇,自顾不暇了。

第二次的屠杀发生在1639年,也就是朱子龙现在查看到的资料。因为菲律宾当地的华人再次暴动,不过还是遭到失败。事后,连已经皈依天主教的许多华人都惨遭杀戮。

而原来的历史上,1639年的明朝更是自身难保,所以连对外声明都懒的说了。

随着朱子龙的手指在笔记本电脑上dian动,让他惊讶的信息出现了。

竞然这种大屠杀还有第三次?

根据电脑上的信息显示,第三次的屠杀发生在1662年,当时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集团成功的打败了荷兰人,收复了台湾。

趁着胜利的余威,郑成功对西班牙总督下书,劝他好好对待在吕宋的华人,不然的话就率军进攻菲律宾。于是,为了泄愤,当地南洋和菲律宾的当政者们,怕华人再起事,提前下手,进行了第三次屠杀。

这三起大屠杀事件的发生正好处在,中国本土明清王朝交替的大背景之下,所以在外的华人没有得到大明的支援。否≥∑,.◎.o◎< s="arn:2p 0 2p 0">s_;则,事件的结果一定会发生大转折!

砰!

看完这些资料的朱子龙,一拳打在了桌子上。

他心中感觉有沸腾的怒火在燃烧,一声大吼叫出:“菲律宾,你这个杂碎,简直就是欺人太盛!”

刹那间,朱子龙心里就决定了。

只要大明国内的情况一好转,立刻就把发展起来的朱家军海军,安排下来,不管其它。就以1603年,菲律宾屠杀华人为借口,单独对它这个国家,进行血腥屠杀报复。

以此,震慑南洋诸小国和外国殖民者。

几天后,给了沙正和猪九戒等一批听话的人,几百只火药枪和子弹,以及一些强驽后。交代了一些后续事项后,朱子龙趁着夜色,对外宣称自己要回神国。

然后,开动柴油机马力,直沿中国海边缘,驾驶山寨郑和宝船四号,冲向了福建等地这个方向。

原计划是,趁夜色和自己有夜视能力,以及柴油机的速度。在晚上不太可能撞见海盗,一路狂冲向连云港那边!

不过,朱子龙感觉自己很杯具。

竞然还是与一小部分海盗的船在不远的地方撞见了!

而且,天眼夜视能力之下,分明看见那些船上有一个大大的郑字。

“难不成是郑一官的人马?”朱子龙的眉头锁了锁。

郑芝龙(1604年4月16日-1661年11月24日),字飞黄(一说字飞龙),小名一官(qan),天主教名尼古拉,在欧洲文献中,则以“qan”(一官)闻名。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镇人,明末清初东南沿海第一大海盗。

也就是后来郑成功的老爸,当然现在这个时间dian,郑成功还只有三岁左右,还在家穿开档裤。

郑芝龙是明朝末年以东南沿海、台湾及日本等地为基地活跃舞台的海商兼海盗(随朝廷政策的变化身份随变),以其经营的武装海商集团著称。

时而是商人,时而立刻就变成海盗干一把,后来又给招安了。

现在这个年份,他还没有给招安。

以台湾魍港为基地,劫掠福建及广东数地,使明朝官兵疲于奔命。虽其间有朝廷招安动作,他却拒绝并在台海纵横两年六个月。

直到1628年的年底,福建巡抚熊文灿再度招安郑芝龙,他才成为“海防游击”。

正远视中,那前方的几条郑家名号的船,再看时,朱子龙发现,并不是第一时间发现他了。而是想捉拿他们前面的一条船,上面有一个李字。

朱子龙摸着下巴心想,李字的话,大概是李魁奇?

呵呵,如果真是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李魁奇原本是郑一官的手下,算算时间,好像反叛出去,自立门户,正好是这个时间吧?

轰!

朱子龙正思考中,远方的几条船就相互间开火了,大炮轰轰的响。当然在朱子龙看来,这纯粹就是意思一下,发泄而已。

海战,以这时代的能力,白天都不一定能打中,还晚上开炮?

趁着他们自己内乱中,朱子龙的柴油机声音也在炮火声音中,给完美的掩盖下来了。

在夜视能力下,朱子龙拼了老命的转个大弯,从另一个海面方向,撒腿就跑。终于是在让人发现前,跑开了这一战场区域。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一路狂飙。

幸好天气还算可以,一二天后,在平均速度远超这个时代的船只几倍下,终于,前方的连云港封地码头,就在眼前。


状态提示:第424章 弹劾这玩意,怕个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