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师哥征战天下这么多年,在师哥精心教导下,李得一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愣头小子。他如今已知人心险恶,虽然未能尽知人心,但也有所了解。人心这东西,最是黑暗难知,便是三叔已经超凡入圣,能前后看人五百世,也不敢说已经摸透人心。
对于三国文官为何不支持文武分庭的原因,李得一心知肚明。
一来,文武互相倾轧,这是历朝历代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前平周朝初年,勋贵武将的地位一直在文官之上。由于平周开国太祖的个人原因,平周朝很长一段时间,文官地位低下。但随着天下平定,战事不起,渐渐地国家工作重心不可避免地从战争转向内政。文官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节节攀升。直到平周朝后期,没上过一天军校的那位皇帝在文官的支持下击败诸多竞争的兄弟手足,登上皇帝大位。从这位皇帝上台之后,文官的地位就彻底压过武将,直到平周朝灭亡。
二来,自古军功乃是获得勋爵的最快途径。一般来说文官要想获得爵位,首先就要有足够的运气,熬过四品官这道天堑。然后,起码也要混成两朝元老,才有可能获得勋爵,而且大多都是光禄大夫这类名誉散爵。想要封公侯,就得混成一朝宰相,才有可能。天下文官多了去,宰相可不多,所以想通过这条路混得勋爵,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战功则不同。只要能打得胜仗,开疆扩土,很容易就能获得爵位。当然,这种观点,是那些只读过不知多少本兵书,却从未实际上过一次战场的文官的普遍想法。
书读的多了,难免就自以为懂得多,为人就很容易傲慢,而傲慢会降低一个人的智商。文官又都是读书读出来的,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大多涉猎广泛。文官兵书读的多了,难免自以为打仗就那么一回事,是兵书上所写的五万胜三万,不过是一场数字游戏,是获得封爵的捷径。
说实话,如今天下初定,不少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粗却因为开国之功,能够位列公侯与国同休。这让那些自诩满腹经纶,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文官们如何不羡慕,如何能心中服气?
不就是些许军功,有何难处!?吾亦能为之!这是三国大部分对兵事自以为熟悉,实际上却狗屁不通的文官的主要想法。
但李得一对这些文官,并不在意。这种自以为是的文官,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出息,根本不必考虑。李得一需要说服的,是魏直言,张子房,刘基这样文武兼备,胸有军略良谋的文官精英。
同时,这部分人也是最难说服,因为他们都是有真本事的。
李得一眼瞅着无法说服三国中那些文武双全的精英文官,只好把他们单独召集起来,与他们闭门密谈。
“你们都是文武精通的能人,但似你们这类能人,百年难得一二。需知征伐之事,十胜不及一败。前平周朝时,数百年间从未战败,可自从韩未琦一战丧失北面精锐之后,平周朝从此一蹶不振。你们固然能统领兵卒打胜仗,可要是不把以文御武这个口子堵上,后世难免有不自量力之辈,也想要混得些军功。到时候一旦战败,可就是国朝衰落的开始。前平周朝殷鉴不远,你们都是忠心为国之人,切不可因己之才能,就耽误未来的战事。”李得一道。
三国几位英才见这李副团长铁了心要将文武分开互不统属,知道自己胳膊拗不过大体,又听这李副团长已经做出让步,允许他们去扶国军校教习,最终勉强点头答应下来。
能文能武的文官毕竟不多,而好似魏直言,张子房这样的文官,多通情达理,李得一将他们劝服之后。剩余的文官就不足为虑,这第四条盟约最终也顺利得以通过。
至于盟约中提到的扶国军校,由于前平周朝时已经彻底废弃。所以这新的扶国军校,将由定北守备团出资重新建立,由定北劳务派遣公司负责具体项目建设。
新的扶国军校位置,就在三国都城外,方便兼任校长的三国皇帝随时查阅军校学生。
这第四条盟约通过后,李得一还单独与三国皇帝秘密商谈一次。
在这次秘密会议中,李得一拿出前平周朝末代几位皇帝不上军校,因而不通兵事,任由文官统御兵马,导致国家战力倒退,最终亡国灭族的教训,说动三国皇帝立下祖训,要求后代继位君王必须打小与勋贵子弟一样,上军校接受教育。
“为君者须得文武并重,方能外平内安。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前朝殷鉴不远,三位皇帝应当不忘前事。”李得一道。
三位皇帝对此自然没什么异议,纷纷点头表示答应。
李得一接着说道:“三代以后的皇子大多自幼生长于深宫中,养在妇人之手。待其成年之后,便不知民生多艰,故而继位之后,少有能体察民情的君王。因而历朝历代,开国头几位君王还能颇知民生不易,后来之君却大多昏聩愚笨。我这里有份皇子的教育章程,你们三位拿去看看。”
三国皇帝接过来一看,李得一在里面着重提到,成年皇子要去地方上当两年县令,借以熟悉民生,了解百姓疾苦。李得一尤其重点点出,切不可相信那些饱学鸿儒的鬼话,把皇子天天束缚在经典书籍之中,导致虚度年轻时学习的宝贵时间。
“我这话非是空穴来风,乃是总结历代几十位皇帝之后,才得出的经验之谈。”李得一道。
平明国皇帝朱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