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配殿书房里,美莎充当尽职翻译,清晰念来:“哈图萨斯的缺陷,并非在于城池本身不够坚固,而是在于它的地理位置,恐怕已经不适合再做王城。”
“哈图萨斯地处山区,地势易守难攻,赫梯立国三百年,除了由内而生的祸乱,还从没有外敌可以攻破这座城市。若以城池本身的坚固程度来衡量,可以说,我还从未见过比之更利于防守的坚固堡垒。却殊不知,这也恰恰暴露了赫梯人的祖先在立城之初的局限。”
“在哈图萨斯被立为王城时,赫梯人还远远没有今日这般广阔的疆域版图,在那个时候或许可算合适的地点选择,到了今天,却已经开始变得不合适。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边疆地带距离王城是在变得越来越遥远,尤其与邻国的争端多集中在东方与南方,而哈图萨斯的位置却是靠近北方的。到今天,从哈图萨斯到最西线的大绿海,距离远达一千余里,到最东线与亚述交界的托鲁斯领地,超过了两千里,而到最南疆美吉多要塞更是超过了三千里!如此遥远的距离,必然带来往来交通耗时的大幅增加,也就是无法保证各地信息传递的通畅及时。此外,更有哈图萨斯本身所处高原地带的气候问题,每到严冬,大雪封路,总有长达三四个月的时间难见生机,即便不至于与外界隔绝往来,但行路的困难却也会因此倍增,要想保持道路通畅,就必要花费大力气,代价高昂,仅此一项所需投入的财力和人力,恐怕每年就不会是个小数目。”
“一国王城的意义,理应是联络各地的核心枢纽所在,而哈图萨斯则无论地点选择还是建造格局,都是偏重于防守的。利用山区地势,从内到外充满了层层的防御圈,考虑更多的都是在遭遇战祸时怎样才能不让敌人攻进来,所以才说,这便是赫梯人的祖先在建城时眼光的局限。一座王城,如果竟因此受困于道路险阻,不能保持对各地信息交换的通畅及时,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削弱对于远疆的控制能力,生出乱象,自然也就成了早晚必然发生的事。”
“如果以其它国家来作对比的话,可以从中发现一个规律,凡是能够存在时间悠久的帝国,总是会有一条或者几条能够通畅的连络全境的交通大动脉。埃及人有尼罗河,巴比伦人有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条大河,还有盘踞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亚述人,也同样是蒙恩于大河厚赐。交通往来迅捷,正是王权掌控全地的重要关键。在这其中,埃及恐怕要算最蒙恩赐、最经典的范例。尼罗河通行全境,虽然其国境南北距离同样超过两千三百里,行船于尼罗河,却无论顺游逆流,皆可在十几天甚至几天的时间里通行全境。源于这般得天独厚的特质,所以自古以来,法老一统天下的中央集权,才能延续得那么长久而牢固。”
“可是在赫梯,却没有这样一条能够通行全境的大动脉。作为其发源地也是境内最大的克孜勒河,最终却是绕了个大弧线注入北方的朋都海,而完全无法触及到东方与南方更加广阔的地域……”
凯瑟王一路听下去,面色越来越凝重。他知道埃盖翁所言半点都没错,这种障碍,他现在就已经清晰的感觉到了。随着疆域日渐广阔,各地往来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在变得越来越长。拉美西斯在努比亚摆他一道,岂非就已经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不是因为距离太遥远,等收到消息再做出反应已经来不及,他也不至于让这家伙钻了空子。还有塞提被派来谈判时耍弄的花招,不也正是看准了隆冬来临、大雪封路,所以赌他不会再轻易花费大代价,再玩一次隆冬出兵么……
一路想下去,他便忽然忆及迦罗曾经念叨过的一句现代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在为他解释这句话的来源时便明确说过,作为后世崛起疆域更加广阔无边的大帝国,在各地大力修路,同时建立严格的驿站制度,乃至条条大路通罗马,正是罗马帝国兴起并实施统治的关键。若没有通畅道路作保障,以使各地信息往来及时,那么所谓统治,就只能沦为笑谈。
这一边,美莎还在继续往下念:“在这种情况下,赫梯王要保持对各地尤其是远疆地带的掌控,就必然要在各地的关键城邦,安排重臣重将予以镇守。如果把权力比作阶梯的话,那么也就是说,在哈图萨斯之外,是要形成多个分散的权力第二梯级枢纽。而如今这种格局,已经是在渐渐浮出水面: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有哈塞尔亲王这个家族经营扎根已近20年;在哈尔帕,则是他的亲弟弟赛里斯,也已是经营十余年;在大绿海,裘德手中的水军力量独树一帜,其威力已经得到实战最好的检验;而在最新征服的卡赫美士、阿玛鲁、卡叠什、美吉多及至迦南沿海诸城邦,镇守将领更多是来自国王军的嫡系势力把持关键重地。在今天,当然所有人都是忠心效命于王,可是局却很有可能渐渐变质。当一个个分散在各处的权力第二梯级都逐渐变得强大,而王却在走向垂老,那么到了王位更迭时,年轻的后继者若无力再像父辈一样掌控驾驭,麻烦乃至于分裂就要由此而生。”
“还是那句话:父辈可以忠诚于王,却不等于他的子孙会同样忠诚于王的子孙。当各个家族随着时间积累,把持一方已经变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习惯,再到衡量自身家族利益时,也就必然要盖过王权利益,也就是再不容他人来染指触犯自己的地盘。当权臣拥兵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