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汉末三国志>第028章 钟会之乱

钟会是钟繇的幼子,少年时聪慧敏捷异常,后来成为司马昭的心腹,领兵伐蜀,成功后诬陷邓艾,准备在成(c)都叛乱,失败死于乱军之中。??火然文 .?r?a?n??e?n?`

【野心勃勃的钟会】

钟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人。他是太傅钟繇的老来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幼弟。母亲是钟繇之妾张昌蒲。少年时聪慧敏捷异常。钟会五岁时,钟繇带着他去见蒋济,蒋济认为钟会“非常人也”。等钟会长大后,有才数技艺,博学多闻,尤其精通玄学。钟会弱冠时,就与名士王弼并知名。

历史上钟会算是司马昭的心腹之人,在丘俭和诸葛诞叛乱时都随司马昭南征平定叛乱。后钟会升迁为司隶校尉。虽然身在外任,但朝廷大小事,官吏任免权,钟会无不插手。嵇康等人被杀,都是因为钟会的谋划。

景元年间,司马昭以为蜀国大将姜维屡屡骚扰边疆,料想他们国土狭小,百姓疲惫,财力将尽,想要派大军伐蜀。群臣皆曰不可行,唯独钟会说蜀国可以攻取,于是预先与司马昭共同策划谋略,勘察地形,纵论形势。景元三年(262),钟会被封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负责伐蜀之事。

当时钟会征召钟会征羊耽与羊父子担任参军,羊耽的妻子、羊的母亲辛宪英认为钟会可能有异志,不愿意让他们随军出征,羊便向司马昭极力请辞,可是司马昭却不愿接纳。临行前,辛宪英对于羊多加嘱咐,最终羊平安返回。

【构陷邓艾】

钟会在伐蜀前期作战中表现尤为出色,占据汉中,功绩超过以往,要不是邓艾有着灭蜀的功劳,也比不过他,所以钟会对于邓艾很是忌惮。

刘禅向邓艾投降后,姜维等人也归顺了钟会,当时钟会下令禁止将士抢掠,礼贤下士,用以安抚蜀地官吏。又结交蒋斌、蒋显,和姜维情好欢甚。灭蜀后,朝廷封钟会为司徒,邓艾为太尉。

据《汉晋春秋》记载,钟会内心怀有叛离之志,姜维已有所察觉,就想促成他的作乱,于是就劝说钟会:“听说您自淮南之战以来,计策从未有过失误,司马氏能够昌盛,全依赖您的力量。如今又平定了蜀国,威德振世,百姓颂扬您的功劳,主上畏惧您的谋略,您还想因此安然而归吗?何不效法陶朱公范蠡泛舟湖上远避是非,以保全自己的功名性命呢!”钟会说:“您说的太远了,我不能离开。而且从现在的形势看,还没有到这种地步。”姜维说:“其他的事情凭您的智慧、力量就能做到,用不着我多说了。”从此他们俩感情融洽关系密切,出则同车,坐则同席。

咸熙元年(264),钟会因邓艾承旨专权行事,就与卫等人一起密报邓艾有谋反的表现。钟会善于摹仿别人的字体,就在剑阁拦截了邓艾的奏章和上报事情的书信,改写了其中的话,让言辞狂悖傲慢,有很多居功自夸之处,同时又毁掉司马昭的回信,亲手重新再写以使邓艾生疑。

于是最终朝廷下令用囚车押送邓艾回京。司马昭怕邓艾不服命令,命令钟会进军成(c)都,监军卫打前阵,拿着司马昭手书押邓艾进囚车。

【钟会之乱】

钟会忌惮的只有邓艾。邓艾被押后,钟会马上赶到成(c)都,统率大军,威震西土。自认为功名天下无比,不愿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将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举兵反叛。

一开始他想派姜维等统率西蜀将兵出斜谷,自己统率大军随从在后,到了长安以后,下令骑兵走陆道,步兵走水道,顺着渭水入黄河,估计五天就可以抵达孟津,与骑兵在洛阳会师,一朝可拥有天下。然而司马昭很快就发现了钟会的不臣之举,他亲自领兵到长安,还写信告知钟会。钟会得信后大惊,对亲信说:“仅仅抓获邓艾,相国知道我一人就能做到,他领大军而来,必是发现异状,我们应当迅速出发。如果顺利,可以得到天下。如果不顺,还可以退回蜀地学刘备偏安一隅。自以淮南之战以来,我从未失策,已远近闻名。我这样功高名盛的情况,哪能有好的归宿呢?”

这一年的丁丑日(正月十六日),钟会把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以及过去的蜀国官吏都请了来,在成(c)都的朝堂为郭太后致哀,并假造了郭太后的遗诏,说让钟会起兵废掉司马昭,把遗诏向座上众人宣布,让大家议论之后,开始授官任职,又让所亲信之人代领诸军;把所请来的群官,都关在益州各官署的屋中,关闭了城门宫门,派重兵把守。卫诈称病重,出来住在外面的官舍。钟会相信他,对他也无所忌惮。当时有人对钟会建议:“应把牙门骑督以上的官吏全都杀死。”然而钟会犹豫不决。

据《华阳国志》记载,姜维想让钟会杀尽从北方来的诸将,自己再借机杀掉钟会,全部坑杀魏国兵士,重立刘禅。他给刘禅写密信说:“希望陛下再忍受数日之辱,我要让国家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己卯(十八日),钟会的帐下督丘建,本属于胡烈手下,钟会喜爱并信任他。丘建怜悯胡烈一人独自被囚,就请求钟会,让他允许一名亲兵进出取饮食,各牙门将也都随此例让一人进来侍奉。胡烈欺骗亲兵并让他传递消息给儿子胡渊说:“丘建秘密地透露消息,说钟会已经挖了大坑,作了数千根白色大棒,想叫外面的兵士全部进来,每人赐一白帽,授散将之职,依次击杀诸将,埋入坑中。”诸牙


状态提示:第028章 钟会之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