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汉末三国志>第066章 袁绍一生中的七大污点

界桥之战前,公孙瓒上书表袁绍十大罪,历数袁绍的的污点,把袁绍批评的是一无是处,而历史上袁绍的污点也的确比较多,这里归纳一下袁绍一生中最大的七个污点。

【一·派周昂取代孙坚为豫州刺史】

董卓讨伐战后期,袁术麾下大将孙坚是节节胜利,打败了董卓收复了洛阳,一扫之前反董联军的颓势,当时甚至有直接杀入关内灭掉董卓的趋势,然而就在这时袁绍派周昂为豫州刺史夺取了孙坚的后方,导致孙坚无法再继续进军,直接使得反董大业停滞。

虽然袁绍这样做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但毫无疑问这件事情是袁绍一生中最大的污点。这件事情,就算别人可以做,袁绍也不能做。

首先袁绍是反董联军的盟主,目标是对抗董卓,孙坚节节胜利之时,袁绍没有给支援反而拖他的后腿这是不管怎么样都说不过去的,更何况孙坚是袁绍弟弟袁术的部下。而且董卓和袁绍是有着家仇国恨,作为刘辩的忠实拥立者,袁绍在大义是和董卓势不两立的,加上袁氏一门的鲜血,袁绍怎么可以干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他这样做以后有什么脸面去见黄泉之下的叔父袁隗和大哥袁基啊。

【二·继承人问题】

袁绍在继承人问题是也是非常操蛋的,这个问题从头到尾袁绍不仅没给解决好,反而一直再添乱。

在兴平年间(194-195),北方袁氏集团的继承人问题开始正式浮出水面,当时袁绍在麾下主要谋士之一审配的建议下将自己的长子袁谭过继了自己已经死去的哥哥,大有扶正袁尚的意图,最终还把袁谭派去了当时环境恶劣的青州。

袁绍的这些举动当时已经引起了沮授的担忧,沮授要袁绍早下决断,袁绍不仅没听,反而让诸子各镇一方,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些都为袁氏后面的内乱打下了伏笔。

但没想到袁谭去青州之后,是大放光彩,功绩辉煌,使得本来已经在刘氏耳边风中倾向袁尚的袁绍开始回心转意,而袁绍这个又是一个有谋无断之人,所以他一直在袁谭和袁尚之间犹豫不决。这使得袁绍的部下们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长子袁谭,一派支持三子袁尚,争斗不休。

而袁绍在这个问题上最坑的是,他在死前都没决定谁是自己的继承人,直接把这个烂摊子留了下来。

【三·不迎天子】

如果袁绍当年在沮授的建议下将天子迎到邺城,那么后面的历史可能就没有曹操什么事,不过如果袁绍迎天子了,那他也不是袁绍了。

袁绍不引天子,首先是自己放弃了天子的大义,放弃了对其他诸侯指手画脚的机会,同时也将这个机会给了别人,使得袁绍自身面临被大义压制的风险。而历史上其后果就是让曹操捡了一个大便宜,翻身借助天子的名义压制袁绍,最终完成了对袁绍的超越。

但这又能怪谁呢?毕竟是袁绍自己做出的决断。

【四·不用沮授】

作为袁绍集团中的二号人物,沮授能力有比诸葛亮、荀彧、周瑜等人差多少吗?没有。人家沮授在三国历史上是第一位详细的提出宏观战略“冀州对”的人物,是第一个提出挟天子而令诸侯思想的大才,他为袁绍提了那么多的意见,无论是迎天子还是继承人的问题,后来都被证明完全正确。

沮授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牛逼的家伙。但袁绍是怎么用沮授的,袁绍不搭理他不用他,用郭图。

在那些有能力的二当家中,沮授是混的最惨的,无论是刘备也好,曹操也好,孙权也罢,都把诸葛亮、荀彧、周瑜当做大腿来抱,只有袁绍一脚把沮授踢到了一边,并且“表示我不听你的,你咋地。”

所以袁绍没有然后了。

【五·因子罢战】

历史上田丰曾经两次劝过袁绍趁曹操外出之际大举南下,但袁绍都没有采纳,第一次因为后方公孙瓒的威胁,袁绍的决断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第二次,袁绍真的很搞笑。

当时曹操出去讨伐袁绍的盟友刘备,袁绍本人也决定大举南下,这个时候曹操不在正是一个好时机,就算不能一次建功,也可以把曹操逼回来,缓解刘备的压力。结果呢?袁绍因为小儿子生病了拒绝出兵,坐视刘备被曹操驱逐,错过一次难得的机会。而曹操把刘备赶出徐州后,也得以能倾尽全力对抗袁绍。

从一名父亲的角度来说袁绍或许情有可原,但袁绍可不仅仅是一名父亲啊。

【六·夺取盟友韩馥的冀州】

这件事情从道义上来说是袁绍百分百的不对,这没有什么可以辩的。但是袁绍这么做,从他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很正确的。当时袁绍作为反董联军的盟主,已经深陷困境,前进无法打败董卓,酸枣的盟友已经退出,凭借自己是奈何不了董卓的,后退袁绍作为渤海太守,被韩馥所限制,没有发展的潜力。

所以当时袁绍想再进一步,谋求冀州是很正常的,而且韩馥虽然是袁氏门徒,但为了一己之私,曾经对袁绍限制颇多,袁绍在对抗董卓之时也是补给不足,没有尽力,袁绍在军事上没有作为和韩馥也脱不了关系。

更为重要的,韩馥本身也不是什么有能力之人,袁绍有能力从他手中夺取冀州。但不管这么说,夺取盟友的地盘的确对袁绍名望有所影响。

【七·弃官而逃】

历史上引董卓进入洛阳的事情虽然是袁绍力主的,但实际上这个建议本


状态提示:第066章 袁绍一生中的七大污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