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357.第357章 柱国分裂(三)

“主公与高澄有三年之约,自然不好破约。但也不能不防,高澄心思精明,颇有谋略,若他动了心思想挑衅,找个理由让主公被迫先启战端,那也是轻而易举的事。”赵贵手指着潼关。“长安向东过广阳便是潼关,潼关乃长安之屏碍。河桥又在高澄手中,若是其从上党挥军南下,过河桥驻兵于河阴向西而望,潼关便危矣。而况真到那时,他身后还有虎牢,屯重兵以待,又可防我东进。至彼,东寇进可攻,退可守,而我进退皆是举步维艰,岂不是危难重重?”

“虎牢……”宇文泰口中念着,心里想起了什么,但他什么也没说。

宇文护话极少,只不知何时起身,立于宇文泰身后看着舆图。

于谨看宇文泰目中有了神采,心里大感安慰,劝道,“主公,这若真是王思政的见地,倒是思虑周详。主公不防见见他,听他亲述。”

“主公,王思政有为主公守恒农之意。”赵贵说着又着意指了指。

赵贵手指之处在潼关之东,恒农再向东是洛阳,洛阳以东是孟津河桥,河桥之东是虎牢。守恒农等于给长安又加一道屏障,把潼关的压力分解一部分,给了潼关一个缓冲。这么重要又关键之处,是重任中的重任,王思政有这个心思,可见是多么希望被信任,被重用。

其实这是好事。至少说明王思政的心是在这儿的,他并不以邺城为都城,并不以元善见为天子,不以高澄为丞相。王思政是先帝元修的心腹,元修被逐是高欢之恶,他怎么可能再认高欢立的元善见为天子?

于谨和赵贵一样,觉得王思政有此报国之心,应当好好抚慰,加以利用才是。

他们完全没想到,宇文泰心里和他们想的全不一样。宇文泰心里一跳就又想到了那个关于高大将军和宇文丞相会猎于潼关的传言。如果真是这样,王思政守恒农就等于是为高澄守门户。

东寇大军一来,门户大开,东魏军如潮而至,潼关立刻危急。王思政家室、故旧还在邺城,他岂能真的一点顾虑没有?他这一番心思若是换在赵贵或于谨身上,就会让宇文泰大感欣慰。但要放在王思政身上,那就是说不尽的疑虑。

于谨眼看着宇文泰面色渐渐阴沉下来,心里就跟着一沉。正想着怎么转寰,宇文泰已经兀地抬手掀翻了身前的几案,怒道,“既然他有这个心思,这么想效命,又何必非是恒农,玉壁也无人守,令王思政带本部去守玉壁,明日便去!”

赵贵目瞪口呆。

宇文护默默扶起几案。刚才乒乓作响,他已经看到了门口人影幢幢。待到收拾好几案,宇文护回到宇文泰身边,轻缓劝道,“用人权柄出自于上,王思政的分析没错,他有守恒农的心思是想尽心力。但丞相也不是非让他去恒农不可,可另再派人去守恒农,想必王思政也不敢有怨言。”

这叫取其事不取其人。人主的心思宇文护思量得看来已经不浅。

于谨和赵贵总觉有异,但又不能说他错。这个时候宇文泰大动肝火,也不能火上浇油。

玉壁在东雍州,若是东寇自晋阳发兵而来便顺着汾水到玉壁,再往南就是蒲阪,也不能说玉壁不重要。但东魏军一直在虎牢屯兵,又在河桥南北重点布防,总觉这时玉壁不是重点所取之处。

于谨和赵贵都是有分寸的人,便都不再争执了。

长安城外春风乍起,春光明媚,春草葳蕤,这只是几日之内的事。慢长又阴冷的冬天总算过去,春日盛景之下的长安完全变了样子。阴霾总是要过去,就好像美景总也留不住。秋日多思,春日也不见得就无忧。

芳草碧连天,远山在望,春日郊野美如画卷。春风清新,拂过人面,让人心头无比舒适。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心情都会在沐浴春风之中也变得轻松、愉快。李虎就是个例外。对于他来说,与人相约春蒐不过是舒解郁闷心情。哪儿还有心思管什么万物生发时节,以搜取不孕者。

李虎畅快地放马奔腾,许多日子以来都没有这么心里舒畅过了。这种感觉让他想起了自己少年时。代北草原上的少年郎,爱骑射,喜交友,那天空海阔,他也无忧无虑。因为特别受到同为武川镇出身的大行台贺拔岳的赏识和喜爱,李虎在跃马疆场之中建功立业。

但是大行台就这么突然死了。贺拔岳大行台一死,让他伤心不已,所以坚决不能接受宇文泰取而代之。宇文泰不过是和他一样从武川镇一直追随大行台,也不过和他一样是大行台座下部将。

合则留,不合则去。宇文泰让李虎佩服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勉强他。于谨、赵贵是鼎力相助于宇文泰的,他只能去投奔大行台的兄长贺拔胜,希望拥立。然而事不遂人愿,千回百转,他还是随着贺拔胜一起回到宇文泰麾下,只能以部属从之。

宇文泰为大行台血洗侯莫陈悦,又平了曹泥,总算是让他心里平复了。大行台大仇得报,宇文泰任丞相立志兴魏,他也都看到了。那好,就这样吧。他愿意在他建功立业的关中继续忠于魏室。

李虎的马渐渐慢下来,他大汗淋漓地提着缰绳任由坐骑漫步。回头看一眼,“独孤郎”的影子在天地之间格外明显,他也正纵马向他飞驰而来。李虎想着,估计独孤信的心思也不在打猎上吧?

他很早就相识于独孤信。那时候他的名字叫“如愿”,私下里兄弟叫他“期弥头”。独孤信不是代北人,也不是大行台贺拔岳


状态提示:357.第357章 柱国分裂(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