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百感小集>77 以素质教育为纲 加强语言教学
用法理解透掌握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选用时就不会出差。

第三,结合语境来选用

写字时,使用者(学生)必须对字的上下文的语境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明白具体语境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选用与之相应的字体,可避免错别字,尤其是要注意区分形近与音近的字。

第四,利用六书造字法辨别

汉字的特点之一是表意的,从六书造字法中更能印证这一点。如形声字,有形旁和声旁,具体方法可看《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但这条规律不能百发百中。

第五,多复习常运用保正确

中国汉字有几千个,不可能一下子记住,要经常复习,不厌其烦。经常使用也是一个好办法,常用,记得牢用得好,俗话不是说“熟能生巧”吗?

⑶多读多写

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学语文所用的种种方法的高度概括,除此之外,尚未发现其他高着。

“多读”和“多写”,关系十分密切。“多读”是“多写”的基础,反过来“多写”是“多读”的效果。“多读”是学习各种基础知识(理性),“多写”是运用各种理性知识(实践)。“多读”的“怎么样”,“多写”就会“怎么样”,可见,“多读”十分重要。

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大量的阅读,一个人就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

“读”,包括“听说”和“阅读”。“听说”指听教师讲课,听广播,看电视等,这不过是用耳朵来“读”罢了。“阅括课内外的书籍,特别要多背一些,并要心领神会,做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霍姆林斯基说:“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从书中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叶圣陶),陶冶情操,造就品格,然后就可“多写”了。此处“多写”指做基础知识的训练和作文,是把“多读”和获取来的知识信息通过大脑的感知、记忆、理解、综合(吸收→内化)之后,反馈于运用(“多读”的效应),这也是语言文字学习的规律:“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具体体现。

上述方法即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四种能力。

⑷辅之以活动

语言文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的学问,必须要见多识广才能学好,所以,必须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来辅助它。

第一,走上社会

刘国正说:“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让学生走出课堂教学‘狭的笼’步入广阔的社会语文空间”,看看轰轰烈烈的四化建设,接触各界人士,观赏美丽富饶的山川景物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开阔胸怀,然后落而能(即只靠书本知识不够),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另外,用学生已掌握的语言知识直接为现实服务,写记实文学、调查报告……尽一切力量建构语文教学的“开源”“导流”的系统工程,把学生领进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学生的语言素质就会大大提高。

第二,开展竞赛

开展基础知识、作文竞赛等,不仅能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写字说话(表情达意)的能力。

第三,讲演辩论

这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的“说”的直接体现。说话是一种能力,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不论在就学或从事任何职业,当众说话总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老是畏畏缩缩或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是绝对与成功无缘的。”“说”中也有“写”的能力,因为在讲演、辩论之前要做准备工作,写好发言稿,是做好物质财富的准备。在要讲演或辩论的过程中,再发挥精神财富(情感、语调等)的作用,两者结合才能收到“议论之宏辩”的效果。通过讲演和辩论,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敏捷,反映迅速,应变能力强。

第四,课外组织

这也是进行德育的阵地,铸造人才的熔炉。我曾组织文学社,讲文艺理论,开展文艺创作,使学生获得第一课堂中得不到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掌握了本领,造就了人才。

⑸搞好测评

平时教也教了,练也练了,教和学的效果怎样还是个未知数。所以,要经常搞测评,分笔试、口试两种。可以从理论上、操作上、实践上,内容上要适度适量,然后总结(评价)不断地变换内容,革新方法并指导学生自我总结以便改进提高,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测评要有阶段性、科学性、系统性、艺术性。只有如此,才可以使教与学和谐统一,素质提高快。

总之,教学要着眼于素质的全方位提高,而不只是落实在应变能力的提高上,为达到这一点,要竭尽我们的全部力量。

(1998年11月)

;


状态提示:77 以素质教育为纲 加强语言教学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