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主?”李晔怔了怔,脑中灵光一闪,忽然福至心灵想到了什么,“难不成贵教主名为通天?”
楚南怀笑容更甚:“殿下当真是博闻广记,事实的确如此。”
不过他脸上的笑容很快就消失不见,取而代之以一声长叹:“只不过那一战教主战败后,就改号为泥尘道人。寓意天地间充满污秽泥尘。说到底,他这就是在骂仙帝,说仙帝一派的人自私自利,不以苍生为己念,把天地治理的一团乱麻,枉为仙人!”
李晔张了张嘴,哑口无言。
按照地球上的说法,武王伐纣,也即“封神之役”,是截教与阐教之争,通天教主作为截教教主,最终战败。而究其根由,自然是违逆大势,帮衬无道的纣王。
但听楚南怀此言,很明显此界的武王伐纣之役,跟李晔熟知的版本大相径庭。不过这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李晔已经习惯了两界的差异。
李晔思绪飘飞的时候,楚南怀并未停止言语:“当时商纣王雄才大略,不服仙廷对人间的统治,继位为王后,想要重现人皇之治。他意与仙廷划清界限,让人间百姓做自己的主人,破除众生对仙廷的香火供奉,重塑人间秩序。”
“为此,纣王拆神像,毁道观,并时常公然出言忤逆仙廷。仙帝闻之大怒,派遣仙官下凡,持神谕呵斥纣王,责令其立即迷途知返。纣王当然不会听从,在朝堂上当众撕毁神谕,并轰走仙官。随后,纣王开始处斩那些虔诚侍奉仙廷的大臣。仙廷由是震怒,遂令西岐文王纠集大军,联合各路诸侯,动攻商之战。”
“教主素来与仙帝不合,于是号召门人弟子,襄助纣王,与仙廷大战,这便是武王伐纣之役。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教主战败被囚,门人弟子死伤惨重。”
楚南怀说这些往事的时候,红孩儿、尤达枭等人,都听得津津有味,一点也没有怀疑的意思,很显然,他们都认为对方说的是事实。
李晔见状,也唯有继续听下去。
穿越前,李晔知道的武王伐纣版本,自然是纣王无道,所以被群起而攻之。不过史书都是胜利者写的,所谓成王败寇,历史的真相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当然,李晔就是随便想想,毕竟此界不是地球,故事的版本很可能原本就不同。
依照楚南怀的讲述,此界的通天教主,貌似也跟地球上不一样,对方仅仅是仙廷仙人中,跟仙帝政见不合的另一方势力而已。
楚南怀道:“教主被囚后,本教式微,只能选择蛰伏。大周末年,诸侯并起,自相征伐,王室威严不存,天下再度陷入大乱。于是百家争鸣,共同挑战仙廷统治秩序,是为春秋战国。本教先贤鬼谷子,由此下界开山立派,收受门徒,延续香火,参与天下大争,世间遂有白鹿洞。”
说到这,事情大体清楚了。
楚南怀看向李晔:“春秋战国,还没有儒释道兵鼎立之局,而是百家争鸣,乱成一团,这才有本门立身的机会。而本门为免势大,引起仙廷过多忌惮,所以每代弟子只收七人。”
“七人要争天下,难度非常,自然不能拘泥于哪一门的学问。所以白鹿洞自建立之日起,就是以纵横、权谋之术著称,而且兼修百家之学。也因如此,白鹿洞门人要么不出,出则必然名动天下!”
言语罢了,楚南怀向众人示意李岘,那意思再明显不过,李岘就是白鹿洞弟子中的典范。
这个故事让圣子圣婴等人听得如痴如醉,脸上都有十分满足的表情,很是尽兴的模样。
从祭坛下来,众妖各自去休息,李晔自然鸠占鹊巢,入住了李克用的郡王府,同行的除了苏娥眉、南宫第一等人,李岘也在其中。
方经大战,苏娥眉等人都去休整、修炼。李晔在房中默然坐了半响,觉得有些不太自在,索性去找李岘。
“当年八公山之役,到底是怎么回事?”李晔坐下后就直接问李晔。
在祭坛上,楚南怀回答他的问题之前,他在脑海里就推理过白鹿洞的布局。在他的想象中,那是另外一个故事。在那个故事里,李晔是被白鹿洞推出来吸引各方仇恨的靶子。
李晔一度认为,自己的那个推理就是真相。只不过这里面也还有很多疑点,所以他在回过神来之后,才没有直接对楚南怀动手。
最大的疑点,其实也是李晔得出那个结论的最大的论据:凤歧山之战和河东之役。在这两场战役中,白鹿洞帮助李晔赢得强敌,获得极大成长,也吸引了仙廷、佛域仇恨。
但问题在于,这两场战役都凶险异常,李晔能成为最后的胜者,其实楚南怀的帮助只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他自身的实力乎常理。
这里面有很多变量,是楚南怀也无法预料的,譬如说李晔在凤歧山能手刃那么多释门金刚境,在秘境能和飞鸿大士联手,并且最终“化敌为友”。
也就是说,楚南怀事先也根本就不能确定,李晔能否得胜。他之所以能胜,是各方拼了性命换来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李晔这个“靶子”能不能竖起来,事先根本无法预料。
而且就事实而言,可能性极小。
如果白鹿洞的谋划,是把希望寄托在概率如此小的事件上,那白鹿洞也就不是那个“世人不知白鹿洞,天下人杰无师门”的白鹿洞了。
相反,只有白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