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307章 猗兰(二)
把饭菜端上桌,我们三人就围坐在一起准备吃饭,锦秋手快,先把兰沪的碗接过去,盛了一碗汤递给她,笑道:“小兰,这是当归乌鸡汤,你先喝一碗。我今天在药店买的你们云南的野当归,也不知道正不正宗,我稍微多放了点。我买的时候那位大夫说用这东西炖汤,开头两口有点甜味,喝到后边可能会感觉嘴里有点苦,不过对你身体好。”
“谢谢锦秋姐。”兰沪伸手将碗接过去,同时有意无意的扫了我一眼,我猜她可能是想起上周五在上海她住处我陪她一起吃晚饭时候的景象了,当时也是我把饭做好,亲手给她盛了一碗乌鸡汤,把她感动的一塌糊涂。要是现在她也被锦秋感动了,那于我而言就不太好了,于是急忙开口岔开了她们的注意力,笑道:“锦秋,你什么时候买的云南野当归啊,我都不知道。”
“等你想起来,黄花菜都凉了。”锦秋笑道:“我今天吃完中午饭之后,专门让叶兰陪着我去药店公司附近一个药店买的,本来是想买普通当归,可抓药那位大夫一听说我是用来炖汤,就推荐我这种云南野当归,说是入药效果虽然不如日本当归和兴安当归,但是炖汤效果却更好。”
“有劳锦秋姐了。”兰沪笑道:“你手艺真好,这汤好喝。”
“哈哈,我还担心不合你口味呢,好喝你就多喝点。”锦秋开心的笑道:“你可能也知道,我是江苏人,我们那边的饮食比较清淡。常阡他是四川人,口味重,他就经常说我做的菜寡淡,你是云南人,我估摸着口味可能跟他接近吧。”
兰沪笑了笑,说道:“还好,我口味不重,我们云南人的饮食习惯确实跟四川挺接近的,不过我算是云南人中比较特殊的那种,我爷爷是上海人,后来虽然在昆明安了家,但是饮食习惯改不了,我奶奶做菜的时候比较将就他,所以我爸、包括我哥和我小时候,都习惯了清淡的饮食,在昆明本地比较起来,我们家的饮食也算是很清淡的了。”
“你爷爷是上海人啊?难怪你叫这名字。”锦秋笑道:“那他是怎么到的昆明安家?”
“唉,这也是时代造成的。”兰沪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他抗日战争的时候参加了国民党军队,打过淞沪会战,后来又参加远征军去了缅甸,1949年年底才回国。可刚到云南就碰上云南解放,他因为政治原因,就在云南当地被判刑劳改,一直到1957年才出狱,然后安排在昆明一个工厂里工作。那时候他已经快四十的人,离开上海有二十年,在上海也找不到什么亲人,于是就在昆明娶了我奶奶安了家,生了我父亲,后来我父亲又生了我哥和我,我爷爷就给我们兄妹俩取名叫兰淞和兰沪。”
这段故事我曾听兰沪说过,锦秋听完笑道:“那你爷爷也算是民族英雄了啊。”
兰沪撇撇嘴说道:“我记得以前他跟我说过,他本来不想当兵,可是在那种大时代背景下,往大了说家国沦丧,往小了说肚子挨饿,他一个青壮小伙子,除了当兵,也没别的选择。所以他虽然半主动半被迫上的战场,可毕竟也是跟日本鬼子真刀真**干过的,最后不但得不到承认,反而还被扣上了一顶******的帽子,他一辈子一直到过世,最耿耿于怀的就是这事了。九几年都七十好几的人了,还只要一听到身边谁说他们当年不打日本鬼子,他就火冒三丈,要跟人家挽袖子抡胳膊。”
“这是时代的悲剧,政府承不承认他们的功绩,那是政治上的事,但是作为咱们个人来说,不需要讲什么政治,所以咱们肯定是承认的。”锦秋笑了笑,又以一种开玩笑的口吻说道:“照此说来,你可是一位民族英雄的后代啊,为人行事一定要比一般的人更上进才行,千万别坠了前辈英雄的英名,呵呵……”
不知道是不是我太多心了,我感觉锦秋这话有些一语双关的味道,面上是捧兰沪,可背后又隐含着一丝鞭策、规劝的意思。也不知兰沪有没有听出来,只见她若无其事的轻轻点着头笑道:“是啊,我从小也是这样要求我自己的,一直都很努力上进,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否则的话,去年在彭城,我一个女记者,哪敢跟着一群大男人下煤矿矿井去啊。”
我感觉她们这个话题再继续发展下去,可能会出问题,于是急忙插话打断了她们,嘿嘿笑道:“怎么又是家国天下,又是理想情怀的,咱们就在自己家里吃个饭而已,你们谈这么高端的话题,不累啊,我觉得咱们还是谈谈吃喝比较好。”
“哈哈,也是。”锦秋爽朗的一笑,就转移了话题,对兰沪笑道:“说起来,小兰你们云南有什么比较特色的菜,或者说你比较喜欢吃什么啊,我研究一下,回头给你做。”
“谢谢锦秋姐,我不挑嘴,什么都吃,也没什么特别喜欢吃的。”兰沪笑道:“要说我们云南的菜啊,最有名的莫过于虫草汽锅鸡了,不过整个菜系而言,好像真没多少特色,口味上来讲,我感觉就是川菜和云南当地一些原住少数民族饮食风格融合的产物。川菜重麻辣,云南、包括贵州的少数民族则好像是比较爱吃酸的东西,他们有句俗语就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意思是说要是三天不吃酸的话,走路都走不稳。所以最后结合出来的滇菜就是酸辣味的比较多,稍微带点麻。不过云南的食材比较有特点,最著名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