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的奕譞浑不在意,慈安明知劝也无益,还是忍不住道:“本宫还是希望醇亲王能给自己,给追随的皇室宗亲,满蒙亲贵留一条退路.......。”
“退路?盛京就是退路!”奕譞毫不客气的打断她话头,“本王没有其他的退路,盛京是唯一的退路!”在他迈出胁迫皇太后东巡祭祖这一步之后,他就已经没有退路,于他而言,当前最急迫的就是率部离开京师进驻盛京,眼下京师危机四伏,他连一天都不愿意多呆。
“醇亲王可以乘船出洋。”慈安柔声道:“不论是英吉利还是法兰西都会保证醇亲王的安全。”
出洋?奕譞不由的一愣,这还真是一条退路!不等他多想,慈安接着道:“易国城绝对不会容忍醇亲王割据东北,一俟腾出手来,必然大举征伐!元奇征伐倭国的狠辣手段,醇亲王是亲眼目睹,难道忍心东北步倭国的后尘?”
“皇太后怎的还不明白臣的一片苦心?”奕譞缓缓坐下道:“退据盛京,只是为了绵延大清国祚,咱们既不建小朝廷,也不割据,更不招兵买马.......。”
这等鬼话,慈安自然是不信,她轻叹了一声,道:“前往盛京,等若是授人以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若是元奇有心灭我大清,就算皇太后居于京师,也是同样的结果。”奕譞说着拱手道:“为免夜长梦多,明日一早就得离京,皇太后还是早做准备。”
看着奕譞大步离开的背影,慈安不由的长叹了一声,她是真没想到,极力争取保存的这十余万禁军,如今居然成了乱源,早知如此,当初就应该果断的放弃!
京师内外的城门在关闭了两日后才轰然打开,进驻城内的官兵迅速的撤离,同时解除戒严,只有前往通州的大路依然处于封锁状态,通州火车站也依然处于军事管制状态。
与此同时,《京报》在头版头条及时的刊载了慈安皇太后东巡祭祖的懿旨,并附有慈安皇太后偕同光绪皇帝在禁军的扈从下前往盛京的报道。
虚惊一场的京师官员士绅商贾百姓对此议论纷纷,东巡祭祖虽说不多见,但从康熙到咸丰也有十次之多,这次东巡祭祖不仅折腾出来的动静委实太大,而且处处都透着蹊跷,再则时机也不对,正值北方各省大旱之际东巡祭祖,这是怎么也说不通的,。
很快就有消息传开,慈安皇太后这次东巡祭祖,不仅有大量皇室宗亲、满蒙亲贵随行,而且十余万禁军尽皆随行扈从,稍微有点眼力劲的都意识到,慈安皇太后这次前往盛京祭祖,怕是不打算再回京师了。
对于京师这场动静并不算大的变故,西洋各国驻京师的公使馆外交官员都保持着密切的关注,更是从各个渠道打探此事的真相。如今的大清已是举足轻重,不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是堪比英吉利的存在,对于清国发生的大事件,各国都是极为重视。
上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醇亲王率领十余万禁军挟持皇太后和皇上退据盛京,明显有割据东北之心,。”李鸿章试探着道:“即便眼下不宜征讨,但学生窃以为,还是有必要进行舆论引导,日后征讨也能名正言顺。”
易知足沉吟了下,看向易正行,道:“行之是何看法?”
“当务之急是稳定朝局,不影响北方的赈灾抗旱。”易正行斟酌着道:“禁军几乎都是原本的八旗子弟,家眷都在京师,若是此时公然挑明醇亲王挟持皇太后和皇上退据盛京,有复辟之心,京师满人必然人心惶惶,甚或是大举逃往盛京。
如此,不仅不利于稳定京师,也会动荡朝局,如今我国立宪不过三载,既有爆发经济危机的威胁,北方大旱亦在持续,实不宜节外生枝。”
“还有一点。”赵烈文补充道:“东巡祭祖是明发圣谕,朝野皆知,此时攻讦醇亲王为时尚早,至于日后征讨,最不缺的应该就是理由。”
易知足微微颌首道:“恭王、肃顺等极力支持立宪的满蒙大臣,甚至还有众多的汉大臣实则也不希望元奇出兵征讨,惠甫说的对,要兴兵征讨还能找不到理由?
再则,原本地方士绅对于移民、募工等赈灾措施就颇为不满,借助天灾先后攻讦元奇和宪政,只不过在朝廷的高压之下有所收敛而已,一旦公然宣称奕譞挟持皇太后和皇上前往盛京,必然又会蠢蠢欲动,别忘了,灾情还将继续!”
顿了顿,他接着道:“这事不仅不能进行舆论引导,相反,还要尽量淡化,让报纸不要关注这事。”
见他考虑的如此周到,李鸿章自然不会坚持,当即话头一转,道:“如今京师兵力空虚,是否派部队进驻?”
“不必。”易知足不假思索的道:“此时趁虚而入,反倒是落了下乘,容易引发非议不说,恭王等满蒙大臣心里也不痛快。”顿了顿,他接着道:“一切照旧,就当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两京铁路也不必设卡,允许自由往来。”
听到这里,李鸿章已是反应过来,这是有意纵容,纵容奕譞等皇室宗亲和满蒙亲贵一步步坐大,培养他们的野心,促使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然后再名正言顺的出兵征剿,若果真是如此,大清只怕是要亡了!
相对于光绪二年来说,慈安东巡祭祖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始终让朝野上下关注的是北方的旱灾!
这一年,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至苏皖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袤旱区,直隶旱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