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周鼎记>第三十六章 太宗的忧虑

李世民回到宫中,仍然怒气未消,这流言的起源,他心中也猜了个大概。

自己一生中有十四个儿子,在这十四个儿子中,他最看中的就是大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三子李恪了。

其中李承乾和李泰为嫡出,是长孙皇后所生,李恪为隋炀帝之女杨妃所生。

其的几个皇子要嘛是年少不懂事,要嘛是游手好闲,热衷于飞鹰走、,玩狗溜鸟之术,不足以堪大任。

长子李承乾自小聪慧敏捷,又是自己最恩庞的公孙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虽然有点脚疾,但一直深受自己喜爱。

武德九年,在自己登基为帝的同时就将八岁的李承乾立为太子。

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驾崩,自已按照礼制为高祖守孝,那段时期朝廷政务皆由太子决断。

年仅十七岁的李承乾颇识大体,把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所以自己对他非常信任,每次外出时,常令太子居守监国,也从没见他出过什么差错。

整体来说,自己对这个储君还是比较满意的。后来虽说察觉了太子的一些不良习气,可仍然对他寄予厚望,一再对东宫的辅臣们说:

“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耳目所未涉,能无骄逸乎!卿等不可不极谏!”

几个皇子之间表面上也一团和气,似乎没有大的冲突,自己也就放松了对几个皇子的监管。

但最近的这些关于太子的流言蜚语就像春天的柳絮一样在长安坊间到处乱窜、恣意飞扬,而且愈传愈烈,通过各种渠道飞进皇宫,落进自己的耳中。

有人散布这些谣言的目的无非就是降低太子李承的威信,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试想如果李承乾一旦被废,谁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呢?

无疑是四子李泰,作为嫡次子的他,就是顺理成章的继任者。

自己虽然不能绝对确定流言是四子李泰引起,但他也极有可能与此事有关,后来自己散布在各个皇子与朝中重臣府中眼线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也怪自己对魏王李泰太过宠爱,平时给他的财物比太子的还要多,年仅九岁就让他遥领扬州大都督一职,此后又兼任雍州牧、左武侯大将军、鄜州大都督、相州大都督等重要职务。

最不可原谅的失误之处就是允许他在魏王府中开设文学馆,任他自行延揽天下名士。

这与自己任秦王时在天策府开文学馆,召士纳贤有什么区别,后来还不是天策府十八学士力主自己发动玄武门政变?

真后悔不该对李泰如此的宠爱,以至于让他自视过高,近而起了夺嫡之心。

皇家的斗争不比寻常人家,自己最能体会到这一点。

自己育有十四个儿子,又非一母所生,平时皆由各自的奶妈抱养,十个子聚少离多,只有重大节日,自己赐宴皇子时,才有可能坐在一起。

有时一个小皇子出生好几个月了,其它皇子还没见过,当然少了农家兄弟之间的哪种亲情。

为了帝王的宝座,哪一位皇子会不会再演练一次玄武门政变呢?

想到此,李世民仿佛听到了震耳的马蹄声、剑与盔甲的铿锵撞击声,不由得思绪又回到了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凌晨……

哪时星光渐逝,残月将隐。

繁华的长安从宁谧香软的夏夜之梦中幽幽醒转。

晨光熹微中,已经有一些美丽的蛱蝶扑扇着斑斓的羽翼在坊间的花丛中往来穿飞;无数晶莹的露珠凝结在花间、柳梢、叶脉、草尖,仿佛十万颗闪亮的珍珠一同点缀着纤尘不染的长安。

街肆的酒楼和茶坊也开始陆陆续续卸下紧闭了一夜的门板,一天的生意从这一天,就要开张了,只到傍晚时分长安城内的净街锣敲响,才不得不关门。

京郊的农人推着一车车新鲜的瓜果菜蔬从薄雾中辘辘走来。谁家少妇蓦然推开某一扇雕花长窗,席席暖风照旧温柔地拂过她飘飞的鬓发和慵懒的脸庞。

此刻,无论是长安的男人还是女人,通常会兴奋地张开双臂,毫不犹豫地将这个熟悉的早晨揽入怀中,尽情地拥抱这温馨而醉人的太平时光……

这样一个宁静祥和的大唐早晨,有谁会闻见一股腥膻的气息已经在太极的上空隐隐飘荡?

在这样一个宁静祥和的大唐早晨,富贵、雍容、妩媚的长安又如何容得下阴谋、杀戮和死亡?

此时的自己背箭执槊,骑着常年随着自己征战的飒露紫,拳毛騧、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六匹马中的青骓,伫立在玄武门城下一个阴暗的角落,静静地等待哪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此时自己的手心沁满了细密的汗珠,心脏就像一面隆隆的战鼓在胸中剧烈擂动,仿佛随时会击破自己的胸膛。

这一决定来自昨晚彻夜不眠的秦王府。

当时,张公谨走上前来抓起自己问卜吉凶的乌龟壳丢在地上。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大声喝道:

卜以决疑,不疑何卜。这死骨头哪里知道什么吉凶?今天要做这事,已不容怀疑,如果卜的结果不吉,难道就不做不成?

自己原来哪颗还有些柔软的心突然就铁石一般坚硬起来。

而现在的大哥李建成才三十八岁,正值盛年,或许正在信心满满地期待着登基御极的那一天。

四弟元吉就更年轻了,才二十四,华美的人生才刚刚开场。

然而,就是如此年轻的一母同胞的生命,却马上要在自己手中变成两具僵硬的尸体,变成两缕惨恻的亡魂。


状态提示:第三十六章 太宗的忧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