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回到明朝当土豪>第九十二章 北方布局

浮山城中央最核心的两座用于行政和军事两套系统办公的大宅子已经被李承放弃使用了,转而是在原来城北门处重新规划了十亩地,修建了一座七层高的崭新大楼,围绕大楼四周的除了花坛凉亭以及硬化路面外,还有一道一丈多高的围墙,将大楼包围了起来。

联通这一片建筑的一条宽阔的硬化路面直通复兴路,从城北门进来后沿着复兴路往南走一里地就到了一个岔路口,往左拐就是通往办公大楼的马路,在这一条不长的路上,足足有三道哨卡,每到一处都会被拦下仔细检查,能从这条路走进去的都是一个人,所有的仆人马车统统在外面的大路上停留,不准入内。

这座新建的办公大楼被用作行政和军事系统办公之地,一楼到三楼是行政办公,五楼到七楼是军事办公,中间的四楼被单独开辟出来一个大型会议室以及接待室和一个休息室以及李承的一个单独办公室。当初李承提出新建办公地点的时候,有人提议在城北城南各建一座大楼,行政和军事分别在其中一地。但是这个建议被李承否决了。毕竟目前自己的势力范围还没有那么大,两地办公完全没有必要。等以后自己的影响力和势力范围更大了,在施行分离也不晚,现在行政军事两套班组都集中在一起也方便做事,不会浪费时间。

至于原先的千户所衙门以及千户张元山居住的两座大宅都被李承卖给了南方在这里做生意的商人。随着浮山越来越繁华,来此定居的人口也即将达到六十万之巨,而流动人口更是数不清,每一天活跃在浮山城以及周边地区的人口都在几十万上下,如此多的人口也造成了商业的巨大空白,无数商人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游弋到这里,寻找着新的商机以及赚钱之道。

浮山的地价也随着这些商人的到来水涨船高,今天一个价,到明天有可能就涨了一成。这两座大宅虽说面积不大,其内在也没有江南水榭楼台那般豪华,但是却占据了城中心的位置,于是这价格自然也是高的离谱。

李承也没有直接报价,反倒是玩起了以前在青州府的那老一套,拍卖。由政府出面,派出名帖,放出消息,组织了一场拍卖会,给出的低价倒是便宜,原千户所衙门才仅一万两白银,而千户府邸更是便宜不少,六千两银子就卖。但是低价便宜并不代表最终成交价也便宜啊。

几十家商人互相争夺,最后被来自江南的陈家以及姜家夺得头筹,仅面积稍小些的千户府邸就拍出了五万两,而陈家拍得的千户府衙这座大宅花了足足八万两白银!

这个价格不用说在江南,就算是在贵胄云集商贾遍地的北京城和金陵城,都能买三座宅子了。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一些水分,比如陈姜两家为了讨好李承,拼了命的往高了叫价,而且,这浮山城中所产,除了物美价廉的精盐外,还有许多其他地方都见不到的物什。虽说买宅子花了不少钱,但如果经营得当,一个月的利润就能挣下这个价格的宅子两处有余。

现在的浮山已经不是以前那般处处缺人才的模样了,最早的一批经过蒙学以及大学堂培训的学生已经步入社会,被分配给各行各业中充当基层技术人员,等再过几年,这些人会凭借自己的本事被提拔到管理阶层,如此一批批的人才每年都会分配出去,用不了多长时间,浮山这个庞大的基地会发生井喷式的发展。

而其他方面的人才,比如施政、军事、工业、农业等方面,都是李承亲力亲为,自己一个人教授了无数学生,一些已经上岗任职的人也被李承重新发回学校回炉重造。虽说李承对有些方面也是不太精通,比如怎么施政,农业怎么发展,工业怎么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但是仅后世从网上、新闻中看到听到的那些知识就足够教这些人一辈子的了。剩下的就要靠他们自己去钻研,毕竟老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教师不会教你一辈子的。

而为了培养人才,李承也是颁布实施了数道命令,比如各工厂严禁雇佣十六岁以下无文凭的童工,浮山居民家中适龄孩童不分男女一律入学,如果发现不让孩子上学的情况,轻者罚款,重者逐出浮山城。随着这些严令的颁布,在浮山定居的百姓纷纷将自家的孩子送入学校学习,毕竟经过学习后进入工厂工作的人都是有机会更上一层楼,拿到更多的工钱。就算是普通的工人,有文凭的也比没有文凭的人工钱更多。

这些学生入学后就学习由李承编写的教材,从蒙学开始,一直上到中学才可以算是毕业才能够拿到由浮山行政监督委员会行政院下辖教育处颁发的毕业文凭。上学期间按照年级的不同,学习内容也不同,蒙学主要学习国学、算术、政治三大科,到了中学后,这三大科是基础,其余的还可以学习洋文、科学、农业、工业等几个科目。

而中学毕业后,按照李承的说法,就是九年义务教育完毕,这些孩童也基本在十四岁到十六岁左右,这时可以选择直接由学校分配进入各个工作岗位工作,也可以到大学堂继续学习深造。而大学堂虽然要学习三年时间,但是学校也只是象征性的收取五两银子的学费,期间还管吃管住,大学堂毕业后的学生才可以进入行政机关工作,否则除非是那种有特殊能力的人才可以破格录用。

在大学堂中,将各个科目分成了不同的大的类别,分别有国学、数学、政治、科学、洋


状态提示:第九十二章 北方布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