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回到明朝当土豪>第三十三章 江南来人

两人在前堂一直聊到掌灯时分,期间李承提出了关于浮山城新一轮建设的许多建议。他觉得,作为一个大本营以及其他城市以后发展的样板,浮山城应当进一步完善工农商学兵各方面的设施。工业是一切的根本,军队更是立足的重点,学校、医疗也是保证以后能够培育各方面人才的基本要素。从古至今的每一代王朝,大多施行愚民政策,统治者认为,百姓不需要有文化,他们只需要安分守己,接受统治即可。而李承则觉得这种统治方式是造成社会退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选择了打破这些愚政。

夜校,是李承最新提出的一个名词。按照他的解释,百姓白天劳作,利用晚上的时间聚集在一起学习文化知识,要求也不高,最起码要识字认字,能够阅读浮山城的相关政令。夜校不仅仅在百姓中建立,更要进入军队、工厂。军人识字,可以辨识地图。工人识字,可以学习更多的生产工艺,改进生产工具等等。这是十分重要的。

李承从京城中购买的一些西洋书籍,大多是被翻译好括了军事、手工业、医学、数学、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李承也希望能够尽早招募一些懂汉语的西方传教士以及跟随他们的汉人学徒,让他们来到浮山城,教授第一批学习这些新知识的学生。然后利用鸡生蛋、蛋生鸡的原理迅速培育大量新学人才,充斥到各行各业中。

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繁琐杂事更是令李承毫无头绪。按照历史记载,崇祯二年十月,鞑子兵分三路入寇,围困蓟州,京师戒严。最后皇太极押着掳掠来的人口财物从容的回到了盛京老窝。如果历史没有出现偏差,自己也就有几个月的最后准备时间,待到明年十月,便是自己率兵北上之时。

…………

…………

大雪连着下了四五日,仍不见停,崇祯皇帝这段时间每天上朝之后便缩在暖心殿内阅读李承留下的那本“简析”。连续几日的研读与思考,着实让他获益匪浅。这日中午,用过中饭之后,崇祯皇帝又来到了暖心殿,搓了搓冰凉的双手,正要继续阅读书籍的时候,从殿外进来一名小太监,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商行送来八百里加急信。”此人是王承恩手下专门负责与李承的商行联络的太监。

“大伴……”崇祯皇帝头也不抬的吩咐在一旁站立着的王承恩取过信件。

信件的封口涂着完整的火漆,这表示此前无人查看过。但是当时的作假手段极高,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被有心人得到并阅览之后,再重新制造火漆印,重新封口,然后再由人送出,而收信者也察觉不出来。

“黄兄亲启”几个字写在信封上,崇祯看着这一手跟狗爬似的臭字,不由得笑了出来。指着这几个字,对着王承恩说:“大伴,改天给他去找个写字师傅,让李承好好跟人家学学,你瞅瞅这字写的,朕都觉得脸红。”

王承恩一边笑着一边答应,心想,这李承真是不简单,短短时间便能得到陛下如此隆厚的圣眷,真是不可思议。

崇祯皇帝揭掉火漆,打开信封,取出信笺看了起来。

开头第一句,仍然是大明朝臣子上奏的标准格式,“臣尝闻君子以孝治天下……”,但是再往下,又变成了白话文。崇祯嘴角一瞥,笑了一下,继续读了下去。

“黄兄,多日不见,甚是想念。小弟此次来信,有几件事情要大哥帮忙。第一,今年陕西大旱,雨水甚少,明年开春之后恐怕会出现饥荒。而小弟这边人口缺少,许多工厂生产的商品供不应求,但是又苦于缺少工人而不得已维持现状。小弟有一个打算,由我出资,由大哥召集大夫官员,将陕西北部地区人口迁徙到我处,这样即能解决陕西的天灾人祸,又能解决我浮山城人口不足的问题。而且不需要大哥花钱,一切开销由小弟承担。只是此事牵扯众多,而被迁徙者少则几十万,多则百万之众,一定要做好防备措施,调派医师大夫以防止出现瘟疫霍乱等疾病,还要派遣军队负责看管,人一多,就容易发生打架斗殴事件,一旦失控,甚至会被人蛊惑酿成更严重的事件。第二件事,小弟得知大哥家中有许多西边来的传教士,大哥不可小觑他们的价值,不要只用他们做画师、修改历法这等事情。西方宗教中有一位地位与皇帝等同的人物,他的责任就是要将他的宗教传遍天下。但是在一个神秘的东方帝国中屡屡受挫,后来,这位皇帝便派出一些懂得各种技术的人才担任传教士,以期他们能得到东方皇帝的青睐从而传播宗教。这些人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他们当中有人会历法,有人会铸造大炮,还有的会医学,这些都是一些不可多得的人才。而我这里现在正缺少这些人,请大哥调派一批传教士以及他们的学生到我浮山城。而大哥也应该派亲信之人设立各种学堂,让他们传授孩童知识,此开销也由小弟一并承担。如果大哥同意,请尽快回信,小弟急盼。祝身体健康。李承敬上。”

一封信短短几百字,将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囊入其中,用词通俗易懂。崇祯皇帝十分欣赏李承的这种作风,不拖泥带水,不拍马屁,有事说事。如果自己的臣子都像李承这般做事,恐怕自己也能轻松不少。

“大伴,现在居住在京城中的西洋传教士大概有多少?”崇祯皇帝读完信之后问道王承恩。

“大概有百十人之多,大多是先帝以前来


状态提示:第三十三章 江南来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