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宋道>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四八章 【传国玉玺】

说实话,对于天镇帝耶律敖鲁斡这厮,黄杰还是很佩服的。?

上一次他在得到了金玉会暗中资助的条件之下,也纠集了十万大军进袭金国强击临潢府,结果就在临潢府的大门口被宗弼杀得大败,十万大军也是转瞬间灰飞烟灭,没想到这才几年没过,居然又叫他攒出一支大军来。

黄杰可是记得,当初他战败之后,肉包子打狗的自己便也要金玉会切断了与他的联系,这厮又从拿来搞来的钱财?

当初这耶律敖鲁斡也是在镇州誓师伐金,点齐三军计有契丹铁骑一万五千、轻骑两万、漠北杂骑(游牧仆从军)四万和约有五千余骑的杂胡佣兵,直接横穿漠北草原(也即是内蒙大草原)往临潢府杀来。

这镇州所在,就地图上来看,正是在后世的乌兰巴托附近,此来击可谓是千里奔袭。然而非常戏剧性的一幕却是,金军方面仅仅只是派出了完颜宗弼和银术哥两个将领,领军不过两万便将天镇帝的近十万大军击溃了。

根据战报所称,天镇帝誓师兵之事被金国侦知后,其时临潢府中只有守军不足万人,且女真兵极少,多是各族仆从。是以临潢守备急往会宁府去急报,吴乞买接获后,急忙要求前不久刚刚征讨了张钰,正在大定府修整的完颜宗望前去援助。而因为大定府距离临潢府倒也不远,是以宗望也不急切,便以完颜宗弼和银术哥为先锋,各领一个万人队前去驰援,并要他们设法探察天镇帝的兵势究竟如何。

二人领军出征之后,分走左右两路,只用三日便赶到临潢府城下,而后二人推算天镇帝此来必然沿着河道行军,便分头出击,探索前进。而天镇帝因为所领的十万大军人数众多,队伍蜿蜒,行军的度自然不是很快,带至腊月初九这日,也才行至距离临潢府尚有五百余里的黑车子室韦所在的兴安岭山脉南麓。

然而也在这时,倒也真是天不佑北辽,腊月初十这日突然天降暴风雪,一日一夜之间竟然冻毙数千人马,天镇帝无奈之下,只能点选军中精锐约三万人马脱离大队往临潢府急行。

然而也在这时,完颜宗弼和银术哥两人却是瞅准了战机,先由银术哥在半道对天镇帝动奇袭,刚刚遭受暴风雪并且仓猝之间还没回过神来的辽军瞬间就被冲得七零八落。

而后完颜宗弼的一万人马又在天镇帝身后尾随而来,一个冲击就把压阵的后队歼灭大半,结果只用了半日不到的时间,两万金军便将三万多辽军吃得渣都不剩,待完颜宗弼和银术哥得胜回师时,天镇帝的主力部队依旧还在暴风雪中苦苦挣扎,待风雪终于停下时竟叫金军一击而溃,十万大军也在转眼之间灰飞烟灭!

虽然这一战,天时地利还有运气占了很大的比重,但金军无疑又再次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虽然比起当初金太祖阿骨打用三千七百破七千的出河店大捷来,完颜宗弼和银术哥的这场偷袭战胜得太过侥幸,但怎么说也是两万破十万的大捷,比起童贯的许多大捷而言,人家的这个大捷可是干巴巴的。

而再来看花荣探到的消息,这一次耶律敖鲁斡自然是吸取了上回的教训,这一次他自然没有选择进入冬月之后再出击,也没搞什么誓师,而是在十月中就冬月出,于冬月初五便来到了黑车子室韦所在的兴安岭山脉南麓,然后全军搞了个急行军,仅用了两日一夜便狂飙五百余里直接攻到了临潢府的城下。

不过由于此时也不知道是哪一位金国权贵正在临潢府,因此临潢府的守备力量倒也足够,甚至防卫警备也是到位,自然没能叫耶律敖鲁斡偷了城池,于是北辽军队便也围城狂攻足足二十来日,直到宗望率领的西军回援这才向东北方向迂回撤离。

根据花荣送来的最新消息,似乎耶律敖鲁斡并不是撤退,而是往长春州(今长春)和会宁府迂回进攻而去。

同时花荣还传来一个消息,说是金国的辽人中间都在疯传一个消息,说是当年阿骨打死时,新帝吴乞买对外宣称天祚帝耶律延喜在会宁府病死是个假消息,其实这些年来耶律延喜一直被囚禁在黄龙府,还说什么之所以不杀他,乃是因为他身上干系着一个与辽国宝库有关的天大秘密,甚至在这个辽国的宝库里,说不定还有传说中的国之神器“传国玉玺”!

这“传国玉玺”被历代中原王朝是为国之神器,传言得此宝者便得天下,而这件神器从秦始皇命李斯用和氏玉做成玉玺到,后晋皇帝李从珂抱着**,不管是楚汉之争还是三国鼎立,五代群雄纷争,十国战火漫天,传国玉玺不知易过多少次霸者之手,总能得以完好传承,倒也真是有据可查。

而玉玺唯一一次“受伤”还是拜王莽所赐,篡位的王莽因为没有号施令的玉玺,派人向孝元皇太后王政君逼要,皇太后很生气,用玉玺扔出砸王莽的手下奴才,这无能的手下没接住,玉玺掉落地上,碎了一个角。

王莽得到了这个至高无上的护身符,找高人用黄金修补了玉玺缺角,这玉玺也还能用。三国初期(应该还没到三国鼎足时),大奸臣董卓要挟天子,胡作非为,东吴孙坚带兵打破洛阳城,在一眼枯井中宫女脖子上的匣子里得到传国玉玺,要不是孙坚找到,恐怕这宝贝就会永远埋在井里了。

后来隋炀帝的老婆萧皇后在隋朝灭亡后带着玉玺去了突厥,经过一番周折,人回来了,玉玺也带回来了,乐坏了李世民。


状态提示: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四八章 【传国玉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