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唐魔术师>第二百四十二章 粮从天降(二)

想到粮食从天而降,整个大唐朝堂都沸腾了,所有人都欣喜不已。李玄的话,如同黑夜里的一道闪电,给了大唐朝堂之上所有人光明和希望,给了所有人莫名的自信和鼓舞,他们都相信神通广大的李玄,都相信粮食会从天而降的。

这样的想法,有些匪夷所思,有些异想天开,可是真要到了这种时候,每天收到的都是大唐各地传来的粮食告罄(qing),百姓饿死的告急文书,但是大唐帝都长安的所有官员们都明白,大唐粮仓之内,已经没有一粒粮食可以用于救灾了,所有人都是心情沉重,满含绝望,可就在这时,拥有神仙手段的永安王李玄却说出:五日之后,必有近千万石粮食从天而降,这话虽然想想有点儿像天方夜谭,一丁点都不靠谱,可是大唐帝都的人们,无论是大唐皇帝李世民,还是大唐的文武百官都宁愿相信李玄所说的是真的,这是人在极度绝望情况下的一种本能的相信,本能的认可。

这就如同一个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一样,他已经断水数日了,随时都有可能因为缺水,渴死过去,但是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他前方五百米,有一片绿洲,以一条小河,不管告诉他的那个人说的有多么多么匪夷所思,那个人的人品有多么多么不靠谱,那个即将渴死的人,肯定会用尽全身的力气,到前方五百米的地方去看看,去寻找那片绿洲,去寻找那条小河不可。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一种求生的本能,一种不到最后一刻都愿意再去挣扎一下的本能。

如今的大唐皇帝李世民和大唐的文武百官就都是如此,他们都在期盼着五日之后,近千万石的粮食如同永安往李玄所说的那样像下大雨一样,从天而降。

第五日,刚刚子时,也就是后世的零点钟。几乎所有的大唐官员们就都纷纷起来,在院子内仰望星空,期盼着救命的粮食,从天而降;而大唐皇帝李世民起来的更早。他早早的就起来,坐在太极宫外的台阶上,仰望天空,期待着奇迹的出现,期待数不清的可以救活大唐百姓的粮食。从天而降。

时间一点点的溜走,渐渐的太阳升起了,天也亮了起来,然而所有人期盼的可以活命的粮食,却并没有从天而降。所有人都感到一种失落,大唐皇帝李世民更是泪流满面,面露苦涩,他内心里知道:如果没有粮食,大唐的百姓们将逐渐的死去,大唐的社稷也将逐渐的会被饥饿的百姓们推翻。而自己则会像隋炀帝杨广一样,背负着种种恶名,成为亡国之君,遗臭万年。

而就在此时,有一个人风尘仆仆、星夜兼程的来到了大唐帝都长安城。

那个人率领着数万军队押送着数百辆马车,走进了大唐帝都长安城下,然后自己一个人走进了大唐帝都长安城,走进了大唐皇宫,走到了太极宫门外。

看到了来人,大唐皇帝李世民惊讶的问道:“赵郡王。你怎么来到大唐帝都长安了?”

来人赫然是大唐赵郡王、荆州大都督李孝恭。

李孝恭对着大唐皇帝李世民恭恭敬敬的躬身一礼道:“启禀陛下,臣听闻我大唐连遭天灾,朝廷缺粮。臣星夜兼程从江南运粮一千万石,以支援朝廷。以缓解我大唐目前的困境。”

听到李孝恭竟然一下子就运送了一千万石粮食到大唐帝都长安城下。大唐皇帝李世民当时就惊喜的从石阶上站了起来,高兴的说道:“永安王李玄所说非虚啊。五日之后,粮食从天而降,近千万石粮食从天而降,还真是从天而降啊。”

早朝,大唐皇帝李世民率领着文武百官徒步走出了长安城。见到了赵郡王、荆州大都督李孝恭送来的一千万石粮食。大唐皇帝和大唐朝廷的大小官员们都呆呆的愣在了原地,都拼命的揉着自己的眼睛,他们都不敢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他们仿佛大白天做梦一般。他们都没有想到:救命的粮食真的从天而降了,而且是大唐赵郡王、荆州大都督李孝恭主动送上来的。

一千万石粮食啊,谁能想得到向来只管军事,不管钱粮的大唐赵郡王、荆州大都督李孝恭竟然会筹集到这么多的粮食支持朝廷啊?

大唐皇帝李世民也十分的诧异,他向李孝恭问道:“赵郡王,这么多的粮食,你是从何处筹集而来啊?”

所有朝廷大臣的眼睛也都不约而同的看向了李孝恭,都期盼着李孝恭的回答。

李孝恭对着大唐皇帝李世民躬身一礼道:“启禀陛下,五年之前,永安王李玄为我大唐东南道行军大总管。当时他对我密言‘数年之后,大唐大旱,持续两年,河道干枯,粮食绝收,火龙肆虐,赤野千里。干旱之后,蝗虫过境,寸草不生,牲畜皆亡,饿殍(piao)遍野,朝廷无粮可救’,因此他建议我,统领大唐南方二十余万精锐进行屯田。

大唐皇帝李世民问道:“赵郡王,难道这五年来,你一直都在统领着大唐南方二十余万军队在屯田吗?这五年来,你们收获了多少粮食?”

李孝恭面露喜悦的说道:“我统领的二十余万大军都在长江两岸屯田,因此前两年的旱情对屯田,影响不大。而今年的蝗灾,也不知为什么并没有殃及到我大唐南方大军屯田的地方。南方气候湿润,阳光充足,适合种植水稻。水稻多一年两熟或三熟。五年来,我南方屯田可谓是连年丰收,收获颇丰啊。二十余万大军共收获粮食三千五百万石,这么多粮食够我南方二十余万精锐吃上六十年,也足够我大唐全国


状态提示:第二百四十二章 粮从天降(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