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坦克启示录>第四百零六章 反坦克拒马

众多苏军从四面八方包围而来,虽然为了提防后续部队而留有防御手段,但是凭借现在的这些兵力来对付特洛德他们却已经是绰绰有余了,只要特洛德等人的目的是建立桥头堡或者是在此地和他们进行正面对决的话,肯定是不能何其正面对抗的。△,x.不过呢,刚刚好这两者都不是特洛德的目的。

在收到了从各个方向的小队成员们发来的联络信息后,特洛德稍作调整后便立刻修改了当前的战术:“全队变换阵型,向特莱娜那边进行转移,我们现在就突围!”

理由很简单,因为特莱娜那边的敌人相对于其他方向要少很多,突围也会简单不少。面对特洛德等人突如其来的撤退,苏军方面有些不理解,既然早就想到这步,为什么还要煞有介事的摆出环形防御带来让自己四处被围,处于被动之下?

有一种说服就是‘当你的对手做出一件你看似愚蠢之极,根本无法理解的举动的时候,或许这正是你要倒霉的时候了!’在特洛德他们对面苏军面临的就是这个情况,而且他们还完全没有自觉。因为这一切也都是特洛德的诡计罢了,这是他基于特莱娜的分析,所作出的一个大胆的决断——利用设置环形防御带来吸引敌人的攻击,如果敌人的数量较少的话,他们就会伪装成建立桥头堡一样坚守;而如果敌人的进攻变得非常猛烈的话,他们就找敌人较少的一边进行突围,而这个方向也就是他们目标的方向。

如果特莱娜的分析没错的话,无线电干扰装置的外侧应该是有重兵把守的。特洛德他们设置环形防御带之后,敌人也必须从各个方向调来兵力对他们进行打击,但是在有无线电干扰装置这一边因为有重要的军事装备要看守,包围过来的部队一定会比其他几个方向少,这样特洛德就至少能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突击。虽然后果是会有大批的敌人在后面对他们进行追击,但是考虑到与其在这么大的敌人到处乱撞,还不如这种方法来的更快速。

在一边尽力进行突围的时候,作为殿后的两辆坦克也自然不忘对追来的苏军部队进行打击以延缓他们的进度,虽然在面对4号强大的火力时,这些苏军几乎所有的武器都变得相当的疲软,不过他们当然也不想被看扁了,既然追击受阻,那么就在特洛德他们前进的方向下功夫。

作为打头的特洛德和特莱娜两车,他们的任务就是为后面的队友清除前方的障碍。然而却总有一些障碍是清理不掉的。在看到前方黑乎乎的一大片之后,特洛德立刻对着话筒喊道:“前面有钢铁拒马防御带,全队在下一个转角左转!”

所谓拒马,是一种从冷兵器就有的防御用障碍器材,最早源于中国最古老的朝代——夏。最初作用是为了防止骑兵的突击使用的,其后演变成用于阻碍步兵、车辆甚至是登录舰艇的简易而实用的防御器材。特洛德他们现在遇到的就是用来防御坦克的钢铁反坦克拒马,昵称ozha?(钢铁刺猬)。这是一种以3个l或h型的角铁以两两垂直的方式焊接在一起的专门用于对付坦克的拒马。因为只有简单三跟钢铁组成,所以受弹面积小,外加上其独特的构造。即使被周围的爆炸掀翻也不会减少其的作用。

虽然在城市战中设置反坦克拒马会给敌人的步兵制造掩体,但是对于像是现在这种两边的装甲力量有着决定性差距的时候,拦截坦克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即使是有一定的弊端。却也掩藏不住他的实用性。有的时候,即使是将反坦克拒马单独放置也非不可,因为反坦克拒马本身的重量比较大,想要将其移开也颇费工夫。这样也完全能达成拖延敌人的目的。所以对于坦克兵来说,这种既打不了,也压不过去的东西才是他们最头疼的对手。如果在城市战里面见到这个,那就往往意味着你要绕路了。

其实反坦克拒马这种东西的制作并不难,其的设计理念来源于捷克斯洛伐克,是用来阻拦苏军坦克的功臣器械,后来因为简单实用被各国相继仿造,苏联这边当然也是如此,不过看来因为这次的战略部署的比较好,敌人防御这里的部队虽然人数和德军差不太多,但是装备却很欠缺,以至于连反坦克拒马这种东西,特洛德他们也仅仅是在城里发现了为数不多的几个而已。既然发现了反坦克拒马,那么就意味着他们离重要的目标已经不远了。

在特洛德的指引下,小队转了个方向后继续朝着目的方向前行着,根据这一路见到的敌人数量的初步估计,看守无线电干扰装置的敌人应该还是特洛德他们完全可以对付的程度,至于如何炸掉这个装置,他们也早就分配好了人手。

为了不太影响每辆战车的战斗力,他们决定从每辆坦克里面挑出一个人来进行这个任务,稍稍选拔之后,人员名单便已出炉——洛伊、文森特、蕾奥娜、特莱娜、本、艾莉希娅车组的通讯兵。

这六人组,除了本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是单兵作战的专家级人物,他们当做步兵的能力甚至要比坦克兵还要强,如果他们都不能执行这个任务,那么217小队剩下的都上去也肯定不能完成。

行驶了没多远,在一个转角之后,特洛德他们又遇到了一个反坦克拒马,虽然特洛德等人知道自己距离目标又近了一步,但是很无奈的是,他们不能在有追兵的情况下减速,所以只好继续绕路了。这时特洛德有些慌了,如果敌人真的将无线电干扰装


状态提示:第四百零六章 反坦克拒马--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